收起左侧
发新帖

让海归团队跑出“加速度”(留创园走过30年)

时间:2024-8-28 08:18 0 20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周佳骥(右)与同事测试机器人功能。


2023年9月,魏思航(中)在上海莘庄工业园区内参加海外人才访谈节目。


魏思航团队在湖南的项目。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上海市闵行区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从2000年7月成立至今,莘闵留创园吸引了来自美、英、德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创办了520家企业,成功孵化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如今,曾经的“创业苗圃”已成为集聚科创人才的高新园区。园区拥有市、区级科技培育、小巨人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174家,上市企业4家,上市储备企业十余家。通过构建从“孵小苗”到“育大树”的全流程创业生态链条,这里正培育出更多创新的种子。

3D视觉技术赋能行业发展

步入园区内留学生创办企业——星猿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跟随创始人周佳骥的脚步,机器人在汽车整车安装中的作业场景映入眼帘。

“工厂作业中,机器人会首先对整车进行定位,再安装零部件。机器人的手臂夹爪上安装了许多小巧的相机,精度很高,可以到0.1毫米以内。”周佳骥说,以安装汽车挡风玻璃为例,以前需要两三人协同作业,当拥有高精度三维视觉的机器人进入工厂后,一台机器人就可以安全完成挡风玻璃装配。

2018年,由周佳骥、俞冠廷和邢梁立博共同创立的星猿哲,如今已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创业伊始,这支团队的创始人学历就吸引了不少关注。周佳骥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俞冠廷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邢梁立博则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得益于上海市科委的支持,星猿哲团队连续3年参加了“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资助,同时,团队完成了5轮融资,被看作是行业内的“潜在独角兽”企业。

读博期间,周佳骥就曾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过2016年国际机器人学顶级会议ICRA的最佳论文奖。两年后,他与俞冠廷决定回国,创立一家推进机器人自主感知与操作的企业,在当时,国内物流业发展极为迅速,周佳骥意识到,机器人和3D视觉技术能给产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

“物流自动化作业中,往往涉及复杂的空间布局、多层堆叠的货物以及高度可变性最小存货单位的精确定位需求。相较于2D视觉技术,3D视觉能够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使机器人更准确地捕捉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形状和深度信息,这对于物流领域至关重要。”周佳骥说。

经过6年发展,这支队伍立足上海,业务已覆盖全球,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办公室,并成为比亚迪、京东、宝马、博世、马士基、宝洁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瞄准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

今年2月,“临港杯”第十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闵行区选送的2个企业项目获奖,在超过20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其中之一是上海正锐达新能源有限公司。

在莘闵留创园内,记者见到了公司创始人魏思航。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魏思航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学习,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选择回国创业时,他的首选就是回到上海。

“我对上海很有感情,团队中许多研发人员也曾有在上海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我的合伙人是之前我读博期间的同学,另一名核心成员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大家都把家安在了这里。”魏思航表示,距离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只有不到20分钟车程,莘闵留创园自身便利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一些海归团队选择这里的原因。

去年,魏思航团队入驻莘闵留创园,围绕风电高塔领域,致力于钢混式塔架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中国陆上风电单机容量快速增长,5-7兆瓦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广泛吊装,叶轮直径超过230米,8-10兆瓦机组也在逐步商业应用。随着高塔架时代的来临,塔架的升高,基于载荷强度的需要及共振频率的降低,使传统钢塔的造价大幅提升。在风电行业需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背景下,钢混式塔架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新型塔架形式,成为风电项目的开发热点。

“我们像是用乐高搭积木的模式,将一座风电塔做成装配式结构,在工厂进行模块化预制生产,然后用不超限的卡车将标准构件运至工程现场。”魏思航介绍,这种装配式风电塔在成本上会比传统钢塔低10%到20%。如今,正锐达团队已将这样的风电塔应用在湖南、黑龙江、新疆等地。

机器人将拥有更灵活“双手”

莘闵留创园副总经理杨艳表示,依托莘闵留创园所在的莘庄工业区名企云集、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留创园积极搭建产业朋友圈,让老牌企业与初创企业碰撞出共赢火花,“邻居就是客户、出门就有订单”。

2023年10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对于星猿哲这样的团队来说,这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

“除了高性能的3D相机和3D视觉系统外,我们还开发了搭载3D感知和自主规划算法的移动复合机器人,推出装卸车、拆垛、混码、拆零拣选等解决方案。”在周佳骥看来,随着3D视觉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将拥有更灵活的“双手”,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领域将迎来变革。“比如,在智慧物流方面,3D视觉技术的环境感知和安全管理也会得到提升,而结合3D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学习和自适应,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作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还可以满足复杂生产环境下的各种任务需求。”(本报记者 孙亚慧)

本专栏与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委员会、海外网合作推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8月28日 第10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