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重温经典丨《苏园六纪》名家谈:学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思想化

时间:2024-9-18 11:33 0 17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苏园六纪》是由刘郎执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系统化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挖掘吴文化深厚底蕴的电视艺术专题片。该作品于2000年首播,曾获第14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地方组)一等奖,并获得优秀撰稿、优秀摄像等单项奖。
正值中秋佳节,“重温经典”频道首日播出《苏园六纪》。我们重新编发该片编导刘郎和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的评述文章,在艺术和学术中开展一场思想的对话,探索《苏园六纪》背后的创作趣事,感受艺术与思想的和谐交融,带领观众重温这部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电视艺术精品。
DSC0000.jpg

【创作者说】
沾一身学术花粉 酿电视艺术之蜜
● 刘郎 《苏园六纪》导演
写园林,其实就是在写吴文化
当代苏州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文夫先生曾言,“艺术是一种煎熬的职业”。只有干过这种活儿的人,才能最真切地体会到这一句哲言的精到。而《苏园六纪》又恰恰是我最受煎熬的一部。
做文化片最难的一点,就是将学术思考交融于具体的、有限的电视画面之中。对园林艺术浏览式的拍法已经滞后,无法满足观众现在的审美需求。我们在拍摄《苏园六纪》时就明确,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类,呈现锦丽色彩,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化。园林是吴文化一个古雅的符号、一个独特的载体。一些近于轻松、浅淡的方式,是无法负载起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的。
大凡事物,一涉文化,必然就露出深奥的意思。过多地讲学术,观众立刻就感到隔了一层,没有学术,专家一致觉得浅。做文化片最佳的视角,应该是具体的题材在电视人眼中的折射。多年以来,学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学术化,仍是我一直在追求并尝试的。
园林,是明清士大夫的隐逸
制作好苏州园林这部片子,除了掌握吴文化的一些要领内容,还要重温一番明清士大夫这一课题。如果说关于吴文化的著述,读起来还有像品尝苏州美食的爽适,那么接触明清士大夫的研究,却有像剥开粽子一般的麻烦。但不作深入研究,就打不开拍摄园林的突破口,研究上述史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挖掘出拍摄的主题,即园林到底是什么?
苏州古典园林真正的中兴之期,当是明清两代。鲁迅先生概括这一时代的氛围,沿用了“戾气”二字,道出了明代士人生存的严峻性。生当此际的士人们,也选择了适当的反应方式,隐逸,便是其中的一种。园林学者说得好,“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到深山老林里,而是隐到艺术里”。苏州园林是显赫过、富贵过,也失落过的士大夫们,经艺匠之手营造的优裕、风雅、安闲的生活形态。
勿庸讳言,做一部文化电视片,仅仅依赖专家的成果和论证往往是不够的,其思想内涵一定要经过电视人自己认真、细致、艰苦的化解,才能真正转化为电视语言,不然,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学术化便无从谈起。只有亲自去沾一身知识的花粉,才能最终酿出富有个性的电视艺术之蜜。
熔铸明清之文风 题目成点睛之笔
学术的艺术化这一难点,在脚本的撰稿阶段便必将与其相遇。真正的电视撰稿人,在撰写纲要的时候,执的就已经是导演之笔。《苏园六纪》有一定的学术性,我便着意熔铸了一些明清小品的淡雅。表述园林艺术,本应有一些辞章之美、口语之美和音韵之美,而这些特点恰恰是明清小品的文风。
拍摄苏州园林,以游记的形式,易于浮泛;以散文的形式,易于空洞;以介绍的形式,易于堆积。不管用何种形式,有几个重要内容都是必须要包容进去的,即园林历史、园林理论、园林赏析与园林人物。在总体思路确定之后,我们又将对园林的艺术感受分成《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六个篇章。这样,凡是涉及园林的主干内容,便可以大体不疏漏。
有时题目最难起,好题目一定要靠自己来组词,如果用“苏州园林”这四个字作题目,片子八成得砸。《苏园六纪》这个名字,几乎还是头一天才想出来的,参加讨论的同道都说这个名字最恰当。创作的煎熬,遇着了同道的首肯,往往就化作了茶杯里浮游的碧螺春,成了一种轻松的悠然。
还园林躯壳以灵魂
仲呈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艺术欣赏,要进入一种虚静”,我感到非常有道理。远的不说,欣赏苏州古典园林,就需要进入一种虚静。欣赏这种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至少我在撰稿阶段,已经体会了一种虚静对于创作的影响力。
笔者过去在西部生活的时候,有幸收藏了几位苏州人物的墨迹,作者虽已烟逝,但一缕文化的香烟却还缭绕着。为了营造气氛,在撰写《苏园六纪》的时候,我曾将这些字幅张之于壁。不知怎的,我却从中看到了为本片共同付出过心血与汗水的同仁们。是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苏园六纪》的创作,才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作了一番还躯壳以灵魂的尝试。
DSC0001.gif

【评论家谈】
体悟艺术与思想的和谐统一
●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刘郎与陆文夫轶事
刘郎编导的电视艺术专题片,从《西藏的诱惑》到《江南》,都赢得了文化内蕴丰厚的美誉。这次他应苏州有线电视台之邀,经历年余煎熬,又拿出了“将园林学术电视艺术化”的专题片《苏园六纪》。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赶到苏州,会场上见到了久仰的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素闻先生潜心小说创作,从不“触电”,担心搅乱了自己擅长的小说思维。谢晋导演多次恳请先生为其撰写电影剧本,都遭婉辞。
这次可奇了!当苏州有线电视台决心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搬上荧屏时,发现缺少一位统领创作班子的帅才,而举荐刘郎这位帅才的,正是陆文夫先生!
原来,刘郎在编导《江南》时,有一集名为《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这作家便是陆先生,这城市便是苏州。刘郎与陆先生素不相识,只是对陆先生的美文佩服得五体投地。听闻先生从不“触电”,心里不免犯怵,他硬着头皮给先生通了一次电话。陆先生回忆说:“拿起电话,听说要拍我,我躲之不及。但奇怪的是,这位未曾谋面的刘郎一番话语,却叫我直感到他是位奇才。这便是刘郎的独特魅力吧。”
苏园之美,久违了!
观罢《苏园六纪》,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作品对苏州园林形成的历史条件、人文背景、美学品格、艺术意境,进行了极有思想见地和极富感染力的表述,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画面解说相映成辉。大家说:“如此具有丰厚文化意蕴和高雅审美格调的电视艺术专题片,久违了!”陆先生尤其欣赏刘郎煎熬出的解说词:“像这样文学性极强、妙语连珠的解说词,很难企及!”
大家的鉴赏直感,包括陆先生的审美评价,均非溢美之辞。《苏园六纪》深广的历史内涵、丰厚的文化意蕴、高雅的审美格调,势必培养和造就一种深邃而非浅薄、沉稳而非浮躁、幽默而非油滑、健康而非媚俗的群体性文化心理和鉴赏习惯。
观罢《苏园六纪》,方才真正感悟到中兴于明清两代作为“隐逸文化”产物的苏州园林艺术之美的真谛,它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在“虚静”中“心之通天”
刘郎熔铸了他啃完百余卷园林学术典籍后,面对精致、幽深、空灵、通透的苏州园林而获得的人生况味和人生诗情,写足了吴文化的背景、隐逸文化的成因和园林的意境。他的解说词,最精彩闪光处,不在那些面对客观世界以求真为目的的描述性语言,也不在那些面对价值世界以求善为宗旨的指令性语言,而落在那些面对心灵世界在求真求善基础上进而求美的感悟性语言。这正是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所谓的最高的审美层次不在“事之法天”与“定之胜天”, 而在“心之通天”也。
我曾说过:真正的审美鉴赏,往往要进入一种虚静。虚静,是针对浮躁而言。欣赏《苏园六纪》,就需要进入一种虚静,我们便能从荧屏上艺术化的思想与思想化的艺术和谐统一的视听语言中,真正得到一次文化熏陶和美的培育。我为荧屏出现《苏园六纪》放声叫好!
附:《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 电视片<苏园六纪>编导阐述》作者:刘郎
《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思想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思想化——观电视艺术专题片<苏园六纪>》作者:仲呈祥
DSC0002.jpg

DSC0003.jpg

DSC0004.jpg

DSC0005.jpg

DSC000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