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侨界关注)

时间:2024-9-20 08:15 0 12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华文教育对于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华侨华人投身华文教育工作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近日,记者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名青年华文教育工作者,请他们讲述在海外接力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经历与感受。
接力
“我从5岁起就在母亲创办的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可以说,中文学校伴随着我的成长。”在奥地利维也纳出生长大的郑婕中文极其流利,她说这要归功于在中文学校的多年学习经历。
1995年,郑婕的母亲创办了维也纳中文学校。“当时,我母亲的初衷是希望我们3个孩子能接受系统专业的中文学习。她认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会说中文,了解中国文化。”郑婕说,在她的记忆中,童年的几乎每一个周末都是在母亲创办的中文学校度过的。在那里,她学会了说中文、写中文,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今,维也纳中文学校已从最初的3名教师、3个班级发展为15名教师、400多名学生。5年前,郑婕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这所中文学校的校长。在她看来,这次接力水到渠成。“父母对祖国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也让我从小对中国人的身份充满了认同感。大学阶段,我选择了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华侨华人孩子学会中文、热爱中国。”郑婕说。
与郑婕一样,西班牙马德里哆来咪文化学校校长翁佳艺同样受母亲的影响,成为了一名华文教育工作者。
“马德里哆来咪文化学校由我母亲在2009年创办。在教授中文的同时开设中国民族舞、古筝等艺术类课程,是学校的一个特色。大学毕业后,我从中国到西班牙与母亲团聚,成为学校里的一名音乐教师。2015年,母亲突染疾病,不久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所学校,这是她的心血。”翁佳艺说,当时20多岁的她强忍着悲痛,毅然挑起了母亲留下的这副重担。
令翁佳艺自豪的是,近10年里,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她与学校副校长毛云的共同努力下,马德里哆来咪文化学校的学生规模从2015年的100多人扩充为如今的近800人,并建立了3个校区,成为马德里南部最大的中文学校。“学校所在地是马德里当地华侨华人商贸区,将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学习中文成为当地大部分华侨华人的选择。”翁佳艺说。
有传承,也有开创。2013年,85后侨胞马斌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并与几名同伴一起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创办了当地第一家中文学校——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在那之前,当地华侨华人的孩子因为没有中文学校,大多只会说英语或乌尔都语,即便能说一些简单的中文,也不会书写中文。”马斌说,这让他下定决心放下其他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中文学校校长。
为了让孩子们学好中文,马斌聘请了多名专业的中文教师,并与中国国内的暨南大学及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建立密切联系,寻求支持与帮助。“从2018年起,我们定期派遣伊斯兰堡当地的中文教师到暨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培训进修。目前,我们学校不仅有华侨华人的孩子,还有不少巴基斯坦当地的孩子。我们还会定期去巴基斯坦9所孤儿院给近300名孩子上中文课。希望孩子们学会中文后,将来可以到中国留学,不仅获得个人成长发展的更多机会,也为中巴友好往来贡献他们的力量。”马斌说。
蓄力
海外华文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何在老一辈打下的基础上,为海外华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是青年一代在接棒之后面临的课题。
南非华教国际中心校长柳玲选择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通过开设线上中文课程,为更大范围内的孩子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中文课。
“在南非,一些华侨华人生活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要送孩子来线下课堂并不方便,线上课程可以帮助这群孩子减少来线下课堂的时间及交通成本。当然,保证线上课程的效果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尽量满足孩子们个性化的中文学习需求。”柳玲介绍,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她和其他年轻老师收集、制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线上中文学习课件。同时,她严格控制线上课程的规模,每节课的学生人数不超过4人,以此确保每名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还鼓励学生们录制视频,展示自己的中文学习成果,并参与国内侨务机构组织的中文朗诵比赛等活动,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成长中收获中文学习的快乐和动力。”
阿联酋迪拜你好教育学校校长叶奇也在创新课堂形式方面下了许多工夫。让学生们的中文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内,是叶奇坚持的一个教学理念。为此,她在常规的中文课之外,还开设了“行走的课堂”,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用中文的机会。
“‘行走的课堂’一般在周末进行。比如,我们会带学生们去迪拜当地的大型商超,鼓励他们用中文采访在那里遇见的中国人,或是扮演小老师,教外国朋友一些简单的中文。”叶奇说,她还尝试与迪拜当地多个运动营地合作,以“中文+运动”的形式,在学生们进行攀岩、皮划艇、射箭等运动时,鼓励他们用中文交流,丰富学生们的中文课堂场景。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的优势是思维活跃,更易接受、学习新的事物,同时我们与当地主流社会联系密切,可以借此向更多人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郑婕说。除了维也纳中文学校校长之外,她还有一个身份——当地主流社会一所小学的教师。“每周一到周五,我在当地小学教书,周末在中文学校工作。在当地小学上课的时候,我会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中文和中文歌,并带他们体验中国文化,比如通过做手工的形式认识中国的十二生肖,学生们都很喜欢。”郑婕说。
聚力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自己所在国家办好华文教育的同时,年轻一代华文教育工作者还积极交流互动,汇聚力量,结伴前行。
今年8月,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分享在各自国家和地区推广华文教育的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进一步提升华文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
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会长兼理事长罗坚介绍,该联合会由30多名青年华校校长倡议发起,希望搭建一个传承华文教育经验、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平台,让世界各地华文学校在共享中受益、在合作中成长。
作为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首届顾问,从事华文教育30余年的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表示,面对行业变革和挑战,海外华文教育事业需要青年力量加入,希望青年华文教育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引领行业转型,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我记得2016年接手学校工作后不久,我回中国参加一个华文教育相关的活动,当时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中,我是最年轻的一个,其他国家的资深华校校长都非常热情地向我传授经验,给予我支持与帮助,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许多能量。如今,比我年轻的90后华文教育工作者也已走上工作岗位,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能传扬老一辈的精神,相互帮助,相互借鉴,发挥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通过传承与创新,在海外更好地推广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翁佳艺说。
郑婕认为,海外年轻一代华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要做好华文教育,除了立足我们所在国家的具体环境之外,也应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链接,扩大朋友圈,这样我们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才能形成更强凝聚力、迸发更多创新力。”
“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的成立,拉近了我们青年华校校长之间的距离,也给了大家更多信心和底气去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今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挑战时,我们可以相互探讨、交流,也可以分享经验、资源,这将有助于我们携手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叶奇说。
“相比在各自国家‘单枪匹马’的奋斗,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华校校长抱团合作、共享资源,将帮助我们打破发展瓶颈,迸发更多力量。今后,不同国家的华校学生可以相互来往,也可以一起组团回中国游学‘寻根’,期待华文教育有更好更快的发展。”马斌说。(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20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