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一城风华一城春——解码“北国春城”长春的文化自信样本

时间:2024-9-27 22:49 0 15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吉林一号”卫星俯瞰东北,沃野千里。长春,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中心。

长春市城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里曾经是辽金军事重镇,“闯关东”重要落脚点,新中国汽车工业、电影事业的摇篮。
近代历史上苦难中的不屈、新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奋斗,磨砺出长春自强不息的品格;茂密的森林、广袤的黑土,铺展开“北国春城”的底色;东北亚几何中心的优越区位,赋予其融通内外、开放包容的气质。
立足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老工业基地的优良传统,长春正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实现新突破。
自强不息的城市品格
斗拱飞檐,碧瓦红砖。长春市东风大街上,坐落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旧址,百余栋“红房子”错落有致。68年前,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就在此诞生。今天,这里是许多游客来长春“打卡”的重要一站。

图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号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长春,一座“闯”出来的城市。
数百年前,为躲避战乱和天灾,一批批流民闯过山海关,到东北谋生。1800年,为管理日趋增多的“闯关东”流民,清政府设置长春厅,就此掀开“长春”城的历史。
与苦寒争,与蛮荒斗。“闯关东”为这里带来了早年间的经济、文化和商贸繁荣。后列强环伺,这里成为近代东北亚区域政治军事冲突的中心。
走在今日的长春街头,伪满皇宫旧址、伪满洲国“八大部”旧址……一座座建筑,时刻警醒着人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落后就要挨打。当历史的车轮再度向前,压抑了太久的热血可融坚冰。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数万劳动大军人拉肩扛,倾力支援一汽荒原建厂;无技术、无图纸,一汽人拼搏33个日夜造出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第一部电影、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轨道客车……作为“共和国长子”之一的长春,接连“闯”出诸多“新中国第一”;“汽车城”“电影城”“光学城”“科教文化城”……一时声名响彻大江南北。

长影旧址博物馆内电影《英雄儿女》的简介和电影道具。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长春人骨子里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的闯关东精神,与家国情怀、强国梦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这座城市自强不息、勇于争先的精神气质。”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说。
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今日的长春,一如既往,“闯”字当先。
红旗新能源汽车神州驰骋,长客高铁作为国家装备制造名片出口欧洲,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长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在老赛道上跑出新速度,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2024年3月21日摄)。新华社发

才因城聚,城以才兴。“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著名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长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
走进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满眼皆是青春面孔。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千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硕博生比例超90%。今年8月31日,这个公司庆祝成立十周年,“90后”创新研发团队领队王升激动不已。工作7年来,他一步步成长为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宽幅02B系列卫星副总师。
“前辈科学家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导师,我必以青春之我,为今日之中国航天梦添砖加瓦。”王升语气坚定。
一汽老厂区对面,现代化的一汽解放总部大楼巍然矗立。旧与新,传统与现代,在车水马龙的东风大街传承交汇,新老对望间,一代代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薪火相传。
疏朗大气的城市底色
“杏花雨、丁香雾,绿洞长街春长驻。”长春这座“北国春城”仿佛建在林中。
黑松挺拔、白杨高大,笔直挺立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人民大街两侧;城东南,几代长春人接力,种出了亚洲最大人工林海净月潭,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输送天然氧气。
从上世纪30年代的“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设计理念,到80年代率先提出“森林城市”理念,近百年来,长春坚持不懈植绿补绿,如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7平方米,绿道总量700多公里。

长春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大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长春始终坚持生态为民。近年来,长春拆掉城市公园的栅栏,让绿意进一步透出来。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着城市空间,使人们仰视即有绿、推窗可见绿,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意浸染出来的城市,市民更加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保留一片绿地,宁可舍弃房地产开发;即使道路窄一点,也要留下老街旁边的绿化树……
几乎与人民大街平行,古老的伊通河如玉带贯穿城市南北,全长300多公里,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如明镜般点缀在城市之中。曾经,枯水期的伊通河遭遇严重污染,丰水期又泛滥成灾,成为城市“伤疤”。8年前,最大的综合治理工程启动,长春的母亲河重焕光彩。
“在疏朗大气的绿色城市底色之下,长春还具有江南的轻盈柔润,这种刚柔相济之美是长春以人为本、建设幸福长春的生动体现。”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蕾说。
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春还把昔日老厂房变为生态文化景观。90多年前兴建的长春第一净水厂旧址,如今变身水文化生态园,为往来游客展示城市水文化历史和发展;曾为我国最大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的长春拖拉机厂,4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被“复活”为长拖1958文创园,融合博物馆、书店、儿童游乐场、综合球馆、餐馆等业态。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在长春,夏季休闲避暑,可感受22℃的清凉;冬季玩雪,可体验一种颜色万种风情。已在长春定居15年的河南人陈健说,在长春生活很“治愈”,环境优美、浪漫,更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长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绿美与水润交融、舒朗与精致兼备、人文与自然共生,一幅生态长春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先秦跑猎马,汉魏筑城池。”千百年间,在长春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汉、满、蒙等多个民族不断交往交融,使这里成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渔猎文明的交汇之地。
长春当地老人中,大都从祖辈那里听过一句俗语:“不用问,不用找,临行抖抖乌拉草”。说的是当年“闯关东”时,饥肠辘辘的关里人到了当地人家里,无论主人是否在家,可就地取用食材,临走时只要抖散挂在墙上的乌拉草,主人回来便知有客人来过了。
“长春约有90%的人口是闯关东来的,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放包容的基因是刻在长春这个城市骨子里的。”吉林省民俗专家施立学说。
来自韩国的禹庆济在长春创业开咖啡店,今年已是第七个年头。“非常喜欢这座城市。”61岁的他笑容可掬,“逢年过节都有朋友邀请我去家里庆祝。我想在这里把生意一直做下去。”
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凝结出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情,孕育着创新活力。

长春市文化广场人体雕塑。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从改革开放不久市中心文化广场立起人体雕塑,到1997年开始连续举办雕塑展,邀请全世界雕塑家前来创作,今天的长春,已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雕塑公园,有“雕塑城”的美誉。
如今,长春世界雕塑园展示着1.2万件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的雕塑艺术作品,3000多部长影译制影片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种语言,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已举办22届……长春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成为城市文化品位的代表。

2024年1月4日,第22届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在长春开幕,700余名中外选手竞逐雪野。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好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
作为东北天然地理中心,早在100多年前,长春就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一车车大豆等农产品,从这里出口到欧美、日、俄等国家和地区。浩浩荡荡、载满初级农产品的骡马车队早已湮没在历史中,如今,一列列中欧班列装载着汽车及机车配件、电子元器件等高科技产品,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2023年8月,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十二届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时代的长春,开放的步伐更加坚定。
“一带一路”倡议、东北振兴战略等国家方略在这里交汇,长春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努力建设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高地,成功举办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一系列盛事,经贸合作“朋友圈”已扩大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
抢抓向北开放新机遇,加大与俄罗斯经贸交流,同时面向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招商引智,今年计划引进世界500强、央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企业30家左右,引资额增长30%以上……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古老又年轻、传统又现代的长春,正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八方来客,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振兴力量。新时代的长春,正青春。
记者:翟伟、郎秋红、赵丹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