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冬玉米田中开展草地贪夜蛾调查。
赵鲜艳摄
群山环绕中,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的一块试验田里,冬玉米正静悄悄吐丝、授粉。
“玉米生长怕草地贪夜蛾,这种害虫繁殖快、食量大,会严重损伤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捏着叶片,江城县植保站站长杨学礼告诉记者,眼下是玉米植株生长关键期,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
草地贪夜蛾(以下简称“草贪”)是重大农业迁飞害虫,近年来在全球快速蔓延,威胁全球农业及粮食生产安全。2018年底,我国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首次捕获草贪成虫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牵头组织攻关,通过一系列监测与防控技术的创新应用,草贪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10月16日,凭借有效防控草贪并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上的贡献,植保所获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发的2024年粮农组织成就奖。防治草贪,科技发挥了哪些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精准监测掌握行踪,开发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
2016年初,草贪首次现身西非后,鉴于迁飞习性和亚洲季风气候特征,植保所专家预判:草贪将传入亚洲并进入我国。2017年,根据专家预判,植保所提前在云南、海南等地先后设立9个跨境监测站点,跟踪草贪迁飞信息。2018年12月,通过云南澜沧监测点灯诱监测数据及迁飞轨迹分析,专家确认,草贪开始进入我国。
阻击刻不容缓。玉米是草贪取食为害的作物之一,如果任凭其蔓延,后果非常严重,必须将防控关口前移,尽可能在源头治理草贪。
草贪每晚飞行100至200公里,且迁飞具有季节性。它的迁飞路径如何?规模有多大?什么时候到达哪里?这些都需要精准地监测,这也是防治的前提。
“传统的昆虫雷达测量精度有限,难以精准判断探测到的昆虫种类及数量。”植保所研究员、江城试验站站长杨现明介绍,植保所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高分辨率昆虫雷达,能够精准判断昆虫的种类,识别准确率达到90%。
基于对草贪迁飞路线的监测跟踪,我国划分了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和北方重点防范区,并提出了分区治理对策。在草贪主要迁飞路径上,布置了昆虫雷达网。“草贪数量有多少、什么时候飞到哪儿,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这些情况。”杨现明说,这些信息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是指导草贪防治的重要参考。
监测得准还得防控得住。草贪抗药性强,常用农药效果不明显,植保所专家与云南各地植保站技术人员一起,筛选出了有效的药剂,研发出适用于无人机撒施的杀虫剂颗粒剂,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提升草贪防治效果。
此外,由植保所牵头,组织科研人员攻关,筛选、挖掘了夜蛾黑卵蜂等5种草贪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研发迁飞害虫高空灯诱及性诱、食诱等理化诱控技术,开展高效阻截;测试抗虫玉米,降低区域虫量,作为诱杀陷阱保护常规玉米……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经过精准监测和有效预防治理,目前90%以上的草贪种群发生范围被控制在了西南、华南等玉米非主产区,实现了源头遏制,全国玉米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下。”植保所所长陆宴辉说,“‘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成功实践更新了植保工作理念,是防治草贪的重要经验。”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将课题搬到田间地头
从2018年底在江城县设立观测站开始,植保所科研人员就在此驻扎。2019年,杨现明被派往云南,他忘不了初次目睹草贪危害时的场景:“去田间调研,我看到一块地上没有种东西。农民们告诉我,本来种了小麦,但麦苗被虫子吃光了。再去地里仔细看,青苗被啃得只剩下一点根,往土里一挖全是虫子。”
植保所扎根云南、从事防治草贪等工作的师生有20多位。2021年,该所博士生吕纯阳、康国栋、陈爽来到云南,把课题搬到了田间地头。“许多工作必须到病虫害发生一线来做。”吕纯阳说,比如,高分辨率昆虫雷达识别出草贪,离不开数据库支撑。高空灯诱捕到昆虫后,通过测量昆虫的一些生物学参数,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100多种昆虫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信息,雷达得以识别出昆虫种群的动态,实现对草贪的自动化监测。
筛选的药剂效果如何、研发的食诱等理化诱控技术怎样等工作,也需要到地里持续试验。
夏季是草贪迁入高峰期,云南各地站点做调查、试验、处理数据,科研人员顶着烈日,一干就是半个多月。几年下来,不少人晒得黝黑。有一次专家来交流,几位学生刚钻出玉米地,就到地头充当讲解员。专家诧异:“你们从哪里找的‘农民’,这么专业!”
扎根田间,学生们对“一线找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看书,我了解昆虫一般在玉米哪几个部位产卵,到一线观察,我发现实际产卵的部位比书上说的要多。这些认识,不到农田是学不到的。”康国栋说。
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假期,吕纯阳、康国栋、陈爽基本就在试验站,与村民打成了一片。村民家里有喜事,会邀请他们去吃饭。“虽然被虫蜇过、被毒蛇吓过,但与帮助农民带来的成就感相比,这点苦算不得什么,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他们说。
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草贪防控取得成功,中国是最好的样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草贪全球防控行动秘书处秘书长夏敬源这样评价。
防治草贪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各个环节,在陆宴辉看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打赢草贪科技攻关阻击战,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有组织科研优势的有力例证。
以昆虫雷达为例,北京理工大学雷达研究积淀深厚,植保所对昆虫理解深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双方密切合作,高效研制出高分辨率昆虫雷达。再如,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加快评审进度,让相关药物及早用到草贪防控一线;云南省各地植保站投入大量人力,协助摸清草贪迁飞路径……
“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加强联动合作,各单位集智攻关,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陆宴辉说。
面对虫情,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时间统筹全院科研资源和科技力量,组织实施草贪应急防控重大任务。从迁飞监测、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植保所10多个课题组拧成一股绳。
社会力量也作出了贡献。杨学礼告诉记者,2019年起,多家公司研发团队到江城开展草贪研究,他们携带高空灯在当地协助捕杀草贪,有力阻截了虫害北迁。
今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我国草贪防控经验向成员国推广。近年来,植保所推动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技术合作,将成熟、适用、绿色的防控经验、技术和产品分享给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构建了中国—东南亚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主动防御屏障。凭借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方面作出的贡献,植保所被老挝农林部授予“特别贡献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持续加强江城试验站条件能力建设。未来这里将向综合试验站发展,打造成为遏制跨境病虫害传播的重要科研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协作机制,为解决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说。(记者 喻思南)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9日2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