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深化中坦友谊 守护民众健康

时间:2024-12-11 14:03 0 13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走进奔巴岛当地学校,发放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手册。人民日报记者 胡泽曦摄




奔巴岛上的孩子们。人民日报记者 龚 鸣摄




赵立健(右)在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与当地医生商讨诊疗方案。
受访者供图




蒋国庆(右二)在纳兹莫加医院指导当地医生进行腹腔镜手术。
受访者供图




纳兹莫加医院远景。
王 乐摄

今年8月,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接见第三十三期中国援桑医疗队,向全体队员授勋、颁发奖章及纪念证书,以表彰他们对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姆维尼指出,中国医疗队不仅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治当地患者,而且培训当地医学生和医生,为桑给巴尔的医学事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今年是中国和坦桑尼亚建交60周年,也是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坦两国医护人员合作,为护佑坦桑尼亚民众健康不懈努力,成为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生动注脚。人民日报记者来到3支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所在地,近距离感受“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记录中国医疗队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深化中坦友谊的故事。
第二十七批中国(山东)援坦桑尼亚医疗队——
“补心”记
下午3时,在位于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第二十七批中国(山东)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医生赵立健刚结束一台1个多小时的介入治疗手术。
介入治疗较外科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快,对于条件适合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也是该研究所亟待填补的技术短板。赵立健是儿科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5年前,他第一次来这里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时,由于当地缺乏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研究所还无法独立开展儿科先心病的介入治疗。
在赵立健的努力下,第一批用于先心病治疗的封堵器从中国运抵达累斯萨拉姆。他在研究所进行的首次介入手术成为一次教学演示,不止当地医生,还有两名乌干达儿科医生前来观摩。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对研究所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当地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我喜欢在这里工作。无论是救治病患,还是带领当地医生进行儿科先心病介入治疗,都让我很有成就感。”两年间,赵立健与当地医生、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他结束上一期援外工作时,时任研究所执行主任穆罕默德·贾纳比教授恳请他延长任期,后又专门致信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希望邀请赵医生回来。得知此事,赵立健深受触动,“我决定再回到研究所,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守护当地民众健康贡献力量。”
2024年1月,赵立健再次来到坦桑尼亚。他欣喜地看到,研究所在医疗设施、技术手段、知识更新等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这一切离不开一批批中国医疗队接力帮助。”研究所执行主任彼得·基森格说,如今,研究所不仅在心血管疾病专业诊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也成为坦桑尼亚医疗培训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医生梅加·乌纳德卡特是赵立健科室团队的一员。她在研究所做规培生时,就听说过“赵医生做手术很厉害”。乌纳德卡特说,她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赵医生那样的儿科心脏病专家。“我没想到有一天能跟着赵医生学习、工作,他传授的技术与经验将令我们青年医生受益终身。”
自1968年以来,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已在坦桑尼亚大陆累计救治病患近2000万人次,并帮助当地医院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目前,共有11名中国援坦医疗队队员分别在坦桑尼亚大陆的4家医疗机构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与中国医疗队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相关专业知识与经验的交流。”研究所心脏外科主任安吉拉·穆霍齐亚博士表示,“希望坦中两国进一步加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增进坦桑尼亚民众健康福祉。”
第三十三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
“带徒”记
2023年,以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热播,让更多人关注到这座非洲东海岸的美丽小岛和岛上中国医疗队的感人故事。在斯瓦希里语里,“麦乐”意思是“永远”,寄托着将中坦友谊传递下去的美好愿望。
“麦乐村”的故事发生在纳兹莫加医院。这座医院是桑给巴尔地区最大的公立医院,也是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定点援助医院之一。2023年9月,由中国江苏省派出的第三十三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抵达当地并开始工作。
在纳兹莫加医院工作的第二天,医疗队队长蒋国庆就带着当地医生拉希德进行了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蒋队长,为什么你只开3个孔来手术?我见到的医生都是开4个孔,那样手术好像更容易。”刚毕业的拉希德好奇地问。蒋国庆解释道:“三孔法是世界外科学界推荐的手术方法,少开1个孔不但能减少患者的创伤,也可以减少1名手术助手,节省人力。”
“之前,有人建议我去中国学习腹腔镜技术,现在,我在坦桑尼亚就可以拜您为师。感谢中国医疗队!”拉希德说。从此,他成了蒋国庆的第一名非洲徒弟,并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
3个月后,拉希德首次独立完成了腹腔镜下的打结术;今年1月,他又首次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月,他成功用三孔法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第一例由桑给巴尔医生独立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桑给巴尔卫生部部长马兹伊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60年来的帮助,中国医疗队一直在向我们的医生传授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随着拉希德的手术技术逐渐成熟,他已从一名实习医生成为主刀医生。“腹腔镜术后疼痛轻、康复快,但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以前我没有信心向患者推荐这种手术方式,但现在不一样了。”拉希德自信地说。截至目前,他已独立实施40余台腹腔镜阑尾和胆囊切除术。
拉希德出师了,更多的“学生”慕名而来。“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是非洲同行对我们中国医生技术的认可。”蒋国庆说。
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是中国政府向非洲派出的第二支援外医疗队。60年来,该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逾830万人次,在当地建立起多个中国医疗队技术中心,并成为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心和培训研究中心。姆维尼总统曾多次为医疗队颁奖,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无私援助。
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
“灭虫”记
印度洋西部,一片蔚蓝之中,奔巴岛被白色沙滩环绕,岛上丁香绽放、风景宜人。奔巴岛是桑给巴尔地区的第二大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曾经,这座秀丽安适的小岛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如今,这一情况正在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的努力下发生改变。
在奔巴岛基林迪村的一处水塘边,中国专家组正在进行取样检测工作。这片半个足球场大的水塘,是当地4000多名村民主要的水源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水泡螺在这样的水塘中大量繁殖,生活在水塘边的居民饱受其苦。
“此前我们已对这个水塘进行过消杀,但是现在水泡螺又出现了。”专家组成员吴洪初对记者说,“药物灭螺并非长久之计。通过综合防治,改变螺的生活环境、改变人的用水习惯和防病意识,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血吸虫病感染隐患。”
奔巴岛上有120多个社区、300多处水塘和400多条溪流。自2017年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先后派出专家40人次赴奔巴岛开展工作。从深入社区调查走访,到挨家挨户查病治病;从下水塘进行查螺灭螺,到进校园开展宣传教育,中国专家的足迹遍布全岛。
奔巴岛热带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塞莱与中国专家一起下水塘、进社区,建立了深厚友谊。“中国专家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研究与思考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不畏艰苦的敬业精神,带动了许多桑给巴尔人共同投身血吸虫病防治事业。”塞莱说。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一期项目效果评估数据显示,在中国专家组与当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奔巴岛血吸虫病防治示范区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从8.92%下降至0.64%。
2023年,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二期项目启动。在一期项目成果基础上,二期项目力争扩大奔巴岛血吸虫病防治示范区,并在桑给巴尔主岛温古贾岛建立防治试点区,进一步验证和推广适合当地的血吸虫病防治模式与经验。
“中国专家带来的不仅有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还有农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经验,这也是从根本上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塞莱说。当前,中国专家组正与当地水利、农业、环保、教育等部门紧密协作,铺设洁净水源供水管道,设置多个洁净取水点,解决居民日常饮用水源问题;发动当地民众饲养家禽,并在有螺水塘中放养,以控制螺的数量,进而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风险。“自繁自养等措施,能激发当地民众参与积极性,还能帮助民众增加收入。”吴洪初说。
奔巴岛水务局局长欧玛尔·穆辛多·巴卡迪表示,中国专家的方案不仅为奔巴岛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持,也帮助当地解决了用水难问题,“希望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人民日报记者王迪、黄炜鑫,人民日报记者高石、胡泽曦、龚鸣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1日1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