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银行业2024:割裂、分化与同归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8341
主题
148358
回复
174492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11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企业年金政策应提高弹性
0/109
多家银行补发高管2023年延期薪酬:有人补百万,也有人被扣回
0/108
2024年险资举牌高达20次,2025年还会继续吗?
0/97
畅通世界 惠享湾区 中信银行发行大湾主题信用卡
0/70
国开行再添一名高管,进出口银行王鹏出任党委委员
0/62
银行信息数据安全“雷区”:过度收集客户信息
0/74
江苏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
0/62
多家银行补发高管2023年工资:有人补百万,也有人被扣回
0/71
工行行长刘珺:针对银行业“内卷”,大行要带头坚决不打“价格战”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银行业2024:割裂、分化与同归
时间:2025-1-4 15:47
0
46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找到确定性的机会?
——馨金融
洪
偌
馨、伊蕾/文
从「后视镜」里看2024年的银行业,「割裂感」扑面而来。
一面是银行股涨势如虹。
与年初相比,全部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价均实现上涨,银行指数全年上涨超过40%。其中,工商银行的总市值一度突破2.5万亿,成为A股市值「一哥」。
另一面却是行业发展挑战升级。
信贷增速放缓、净息差收窄、中间收入下滑等压力仍在持续。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银行甚至用了「内卷」一词来描述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
我们该如何看待银行业这一年的「得」与「失」?
在市场变革与起伏之中,银行业是否真的存在「逆势增长」的密码,来摆脱持续下坠的「引力」?
1、
表现「割裂」:红利与压力
截止到2024年12月27日收盘,银行板块年内累计大涨46.23%,创近十年来最大年度涨幅。
影响股价的因素当然有很多,银行股长期处于低估值区间,新「国九条」出台后的高分红动作,以及「国家队」的出手增持,都是资金涌入的重要原因。
从更本质的原因来看,相比于其他行业的剧烈波动,上市银行始终维持着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和盈利能力。
然而,在经历了「史诗级」的上涨之后,所有银行股仍全部破净,换言之,市场对其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依然有所迟疑。
这不仅是中国市场独有的问题,麦肯锡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中提到,
尽管银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盈利行业,但0.9的市净率在各行业排名中垫底。
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尽管银行业的技术投入占比高于其他行业,但是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却参差不齐;
2)需要不断投资应对全球各地的监管变革;
3)银行业中盈利更丰厚的业务正在经受来自专业机构(包括私人信贷、支付和财富管理)的激烈竞争;
4)近期业绩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利率上涨;
5)尽管近年创造了价值,但是过去十年间,若以资本成本衡量,银行业的经济价值一直在下滑。
尤其,全球银行业超过6000亿美元的技术投入尚未真正改变银行的成本曲线,并且,银行业采用的是一种杠杆经营的模式,也无法单纯通过削减成本来「逃离引力」。
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中国银行业还要解决更多「成长的烦恼」:房地产「冲击」余波未平,消费复苏仍待时日、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LPR持续下降,截止到2024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的历史新低,这场旷日持久的「息差保卫战」不知何时才能来到尾声。
但好消息是,自9月以来,利好政策「多箭齐发」。
房地产市场的限购、限售、限价逐渐放宽甚至彻底取消,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税费等全面下调。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
此外,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作为服务客户的「主阵地」,银行业也被认为将享受到又一波「红利」。
无论是红利还是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外部条件,而真正决定银行命运走向的,是他们如何行动。
2、战略调整:业务「再平衡」
随着市场环境和未来预期的变化,2024年,银行们也在积极调整业务策略,以及寻求新的增长。
例如,
随着零售业务增速放缓,对公业务重回C位。
从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的业绩来看,无论是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对公贷款增速高于零售已经是「常态」,对公贷款占比也创下近年来新高。
一度有股份行「对公之王」之称的浦发银行,对公业务在前三季度贡献了9成以上的新增贷款规模。
即便是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也开始向对公寻求增量。
典型如招商银行,前三季度,其零售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95%,同期,公司贷款余额增长6.7%;
平安银行也有类似趋势,截至9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较去年末下降9.66%,而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6%。
这一方面与零售端的市场环境有关,
随着过去这些年国内居民杠杆率持续攀升,需求不振叠加风险攀升,无论是作为「压舱石」的房贷业务,还是「零售尖兵」信用卡都风光不再。
不止是信贷,过去几年,商业银行希望打造的零售银行新「增长极」——财富管理业务也步入了相对艰难的「爬坡期」。
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实施、公募基金费改进入「深水区」,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降低10.8%,以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为代表,前三季度该项收入同比均呈现负增长。
转眼间,我们好像就此告别了「得零售者得天下」的时代,
但如果就此抹杀零售银行的价值,甚至放弃布局,可能会真正错失一个绝佳的窗口期。
任何企业的发展本就需要不断进行业务调整与「再平衡」,
仅以财富管理业务来看,当下的困境并非是需求不足,恰恰是因为需求太多而供给匮乏。
究其根源,还在于以银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未能有「先破而后立」的勇气。如果不能放弃「销售驱动」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永远只是空谈。
零售银行需要时间来耕耘,最难的时候或许也是最好的时候。
3、格局重塑:整合与分化
成为长期主义者的前提是「不下牌桌」,但对于一些机构和从业者而言,2024年已经是曲终谢幕之年。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12月20日,年内已有171家银行被吸收合并、重组合并或直接解散,数量已超过去两年之和,其中包括1家城商行、76家农信机构和94家村镇银行。
历史经验证明,
市场的下行周期总是行业分化的加速期,也是并购重组的高峰期。
对于那些抗风险能力更差、经营能力更弱的中小银行而言,单纯依赖内部力量很难化险突围,「报团取暖」或者成为一个区域性分支机构反而可以实现更好的经营。
与此同时,央企「退金令」正式下发。
国务院国资委再次明确要求,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首当其冲的还是那些孱弱的中小金融机构。
凡此种种,行业格局的重塑势不可挡,减少银行数量的结果是强者愈强。
事实上,
许多国际金融巨头都滥觞于行业的下行周期中,而后抓住机会逐渐构筑起「护城河」。
正是经历了若干次的「逆向选择」和「压力测试」,才成就了他们的逆势突围。
但这个行业重塑的过程注定是煎熬的,尤其对于那些身处其中的局中人。
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员工总数较年初减少约3.8万人。这其中,有银行降本增效下的被动淘汰,也有实在「卷不动」的主动逃离。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从「开门红」到「全年红」,营销活动从时点冲刺变为连轴转的长跑,KPI考核项目多到自己都搞不清。
在以往,高额的薪酬激励还能带来动力,但在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总薪酬和人均月薪双双出现负增长,停发年终奖甚至银行反向讨薪成为常态。
阵痛无法摆脱,但正如丘吉尔所说,
「不要浪费一次危机」
。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抵御周期性的调整,不管是对于一家银行,还是个人而言,可能都是更为重要的命题。
4、逃离引力:如何重获增长?
为了探索银行业的「逆势增长」之道,麦肯锡分析了全球银行业的数据后发现,有14%的银行能在当前市净率(高于1)和市盈率(高于13)的基础上创造价值且表现出色,这揭示出
银行业内存在着一条「逃离引力」的上升通道。
麦肯锡指出,从多种分析视角辨别出这些赢家银行,它们之所以能赢,
一方面是因为在三个战略维度上做出明智之举:精心选择细分市场;找到规模效益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找准地理或价值链上的战略定位。
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执行力,
比如能够深化客户关系,善用精细化定价和风险选择,在财富管理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的潜客开发,以及通过移动端引领的分销实现零售或中小企业客户至上等等。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市场上也有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和样本。
典型如宁波银行,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始终维持着高水平和高稳定性的盈利增长,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
而发力细分赛道、深耕目标客群,进而建立起差异化优势恰恰是其成功的关键原因。
此外,2024 年,
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成为各产业升级的主流叙事,银行业的态度也逐渐从观望、试探到拥抱。
金融大模型开始在更多的金融场景和业务中落地应用,这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不久前,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在公开发言中分享了大模型在工行的相关应用场景。
比如,在资产负债领域,作为营运调度助手,它可以对工商银行未来30天的存款余额走势及分行收支情况进行预测,为资产负债管理、资金管理岗业务人员提供资金运营调度的智能辅助决策能力。
而在金融市场服务过程中,交互式对话交易助手可以通过对话完成价格磋商,运用大模型适配用户意图,并智能识别交易话术,生成交易意向达成交易,实现对客交易效率提升3倍。
降本增效,只是 AI 技术开启银行业变革的第一步。如何利用新的技术革命重塑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抓住金融「新质生产力」,才是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每一个局中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就像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的,「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但与此同时,「创新恰恰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东西,而有的人还会坐等不确定性,并用它作为原料,就像我们的猎人祖先一样」。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