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对谈梁宁:结婚,找能给你兜底的人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9688
主题
149705
回复
17588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53
坚守上海的餐饮人怎么过节:除夕夜十点才下班,三年没回老家过年 | 上海消费风向
0/58
测序巨头因美纳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市占率逐年下滑
0/49
五粮液:建议消费者通过官网公布的销售渠道购买公司产品
0/48
日企持续收缩液晶面板产能
0/58
“00后”整顿年货市场,笑Cry了!
0/47
软银与OpenAI成立合资公司
0/53
曾庆洪到龄退休,冯兴亚接棒广汽集团董事长
0/49
主动偏股型基金龙年平均回报超14%,公募基金展望蛇年投资机遇
0/48
商业房地产投资前景与方向丨财富与资管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对谈梁宁:结婚,找能给你兜底的人
时间:2025-2-5 09:23
0
44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问有趣的人,寻好玩的答案”。 这里是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带来的 聊天文化栏目《我问》。 每期邀请一位林少喜欢、欣赏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闲谈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难题,在思维和灵魂的碰撞中,探寻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响生命。 第22期嘉宾是 产品战略专家 梁宁。 互联网给了她事业、财务自由,也塑造了她的世界。回想起中关村的岁月,“那是我的流动的盛宴啊,任何一段扔出来,都是中国互联网史……”
过去30年,互联网从业者应该没有人不认识
梁宁
。
梁宁是谁?
她是中国互联网30年来教母级的人物,雷军称她“中关村第一才女”,超500万互联网从业者听过她的《产品思维30讲》,尊她为导师。
再来看看她的履历:
1995年,19还在读大学入职联想实习,23岁做到联想事业部副总经理;2008年创办绿人网,随后公司被腾讯收购,她入职腾讯并且实现了财务自由;
2014年离开腾讯,加入阿里湖畔大学做产品模块学术主任。之后梁宁离开职场,成了一位自由人至今。
互联网给了她事业、财务自由,也塑造了她的世界。回想起中关村的岁月,“那是我的流动的盛宴啊,任何一段扔出来,都是中国互联网史……”
退休后的梁宁更松弛了,她开始享受自由,开始尝试各种新事物,对她而言,“退休就像是蝉蜕一样,摆脱束缚,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有机会发展新的可能性。”
如果说此前的她亲自上战场、下火线,2018年,受得到邀请推出《产品思维30讲》课程,则是她开始以思想参与世界的里程碑。
这门课程以其专业性、启发性受到业内外广泛认可,超500万人听过,甚至成为产品经理面试的必问题目。
与此几乎同时,梁宁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真需求》,足足花了7年,于最近出版。
7年磨一剑,《真需求》在春节前的销量已近30万册,是2024年畅销书之一。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广告)
梁宁说自己做事情、想事情喜欢到本质。她花了很长时间来找到这本书的感觉,从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样去表达,文字大概是什么样子的,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自我训练。
她最终想清楚了,不想写一本为了变现的书,不想消费喜欢自己的人,不是一本新知的书,而是一本常识书,一本更深入商业本质的,能够代表自己观念的书,“留下生命的痕迹”。
所以,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书,而是告诉你如何本质性思考。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本质的商业真相。
在新书出版之际,
十点读书林少和梁宁进行了一场长达2个小时的对谈
,针对互联网创业潮是否已过去?还有什么新机会?AI时代会快速来临吗?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访谈中,谈及逐渐远去的创业机会和风口,梁宁说:
我把当下的时代叫扎根的时代。你在天空中,会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性。 作为一个种子,你一旦落地,就要面对有限性,你的土地只能有这么多,资源只能有这么多,你就要做很具体的事,应对很具体的生活。
在阅读本篇文章的读者,不妨也问问自己:面对自己的有限后,哪一方土地是你心甘情愿去耕种的?你能够一直扎根下去的?
而梁宁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应许之地——写书,连下一本的主题都想好了。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可以活120岁,“我前方还有80年,”所以她一点也不着急,还有充足的生命力,还会继续写下去。
林少:
我看泉灵最近给你拍了一个视频,有几万点赞,为什么这本商业的书籍在她的圈层会这么火呢?
梁宁:
我这本书叫《真需求》,
第一个模块叫价值。
价值是说我们在市场上交付一个产品,基本上你要有三种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泉灵老师用了我的这个公式,用一个商业的框架来看待生活中很模糊的东西,因为生活往往是模糊的。
林少:
但商业它一定是清晰的。
梁宁: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凭借感受,模糊地去尝试。但如果你用一个商业框架来看,就会发现它可以有非常清晰的东西,也能够方便你把自己的真需求,识别得再清楚一点。
你要成个家,你到底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的需求是什么?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你们彼此的需求是不是匹配?
原来在农业社会,结婚是刚需,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如果一个单身汉没有老婆生活质量是非常低的,如果一个女性不结婚,她是很难生存的,所有生物的第一性其实都是生存。
林少:
工作、生存也不是问题了,现在。
梁宁:
是的,所以功能价值的刚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第二个是情绪价值,
家庭要给一个人提供安全感、陪伴感,这一部分被现代商业侵蚀得很厉害,你可以通过玩游戏、刷短剧,获得多巴胺,获得爽感。
第三部分其实是资产价值。
前两个功能最重要的是消费属性,你为了消费对方的功能。
比如需要有人给我洗衣做饭,需要有个人当我钱包,需要有个人陪我,需要有人哄我开心,需要有人给我提供安全感,但资产价值是投资共建的过程,需要两个人的共同投入来创建这个家庭的社交账户,共同的社交资产。
举例子,我要看两个人关系有多好,我就说打开看你们两个人在共同多少个微信群里,这个就是你们共同创建的社交资产。
我们把家庭这个东西一解构,很多人一看以后会觉得很吃惊,然后才会明白,原来大家想找一个人,其实是一种消费概念,大家都想占便宜嘛。但实际上不是,你是要找一个创业伙伴,两个人一起投资运营,创建一个共同资产,大家来长期分享。
林少:
听说你最近也在看《再见爱人》,这几对其实是一群没有生存问题的人,为什么在婚姻里还是这么痛苦?他们是哪些真需求没有被满足?可以怎么用你的模型来解决或者发现他们的问题?
梁宁:
之前我分享过,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理性的反面是本能,感性的反面是麻木。
生命能量低的人是本能而麻木的,比如鲁迅笔下最抨击人的状态,就是本能而麻木的,然后一些孩子、一些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其实是本能而感性的。
争议最大的麦麦和李行亮这一对,麦麦她其实是本能而感性的。她面对一件事情会立刻有感性的一面,她不是麻木的,她会高兴、唱歌、跳舞,会愤怒、生气、怨恨,情绪感受非常快,但她是非常本能的,完全没有意识到我这样表达出来别人的评价会是怎样,因此需要压抑我的本能,向着社会化公序良俗应该怎样去表现,这个叫理性建设,所以全民都在说这个人应该去上班。
为什么上班很痛苦?没有上班前,我们往往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存状态,上班后,各种社会规则、知识会让你摆脱本能。
想睡觉不行,得早起去打卡,想生气不行,得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合,想哭不行,因为这是一个示弱的行为,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就上班很痛苦,但它会让人构建出一种社会化的理性。
因为理性很痛苦,所以很多人就会麻木,用麻木来对抗痛苦。
一个人更好的状态,是理性和感性兼具,既有充分的感受力,可以看到世间一切生命的流动,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同时不会听任本能,想打滚就打滚,想耍赖就耍赖,而是有理性。
林少:
现在大家对婚姻的真需求,跟我们父辈、爷爷那一辈对婚姻的真需求相比,有发生哪些变化?
梁宁:
原来就是刚需,经济学中和刚性需求对应是弹性需求,在农业社会人不结婚其实是很难活下去的,单身汉基本上是一个村子里最被看不起的人,但今天有大量的钻石单身汉,他不愿意找一个人把我垄断掉。
家和公司的区别是什么?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家庭是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它几乎会摘取你人生最好的东西,一旦人出了问题,不好意思,我就把你淘汰掉。
这个时候变成谁来接收你?家庭成为了一个给你兜底的人,大家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其实要找的是一个给你兜底的人,但实际上大家都会去pitch我要能占对方便宜的一个更难的岗位,我觉得这也是不匹配的地方。
林少:
随着这几年的经济富裕,特别是在大城市,不结婚、自己生个小孩,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背后大家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关系的真需求发生哪些变化?
梁宁:
关系的4个次第,如果按照最粗的颗粒度来划分——
需要、喜欢、认同、归属。
需要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功能价值,它一方面很刚,一方面又很冷酷,你根本不需要和他有任何的感情,抛弃他的时候你没有任何感受。
喜欢就有了特别性,比如你喜欢这个明星,喜欢那个歌手,喜欢那首歌,喜欢这首诗,但喜欢是没有忠诚的。
认同是一个巨大的区隔,认同是忠诚的开始。比如饭圈儿,他们能够粉上其中的某个人,其实是对某个人产生了认同,认同意味着排异,是忠诚的开始。
关系的开始是需要,但如果彼此之间只是需要,没有喜欢和认同,是极端痛苦的关系。
关系最大的一块是归属,需要、喜欢、认同,都是从自己出发,我需要我喜欢、我认同,都是“我是中心”,但归属是对方比我大。比如你对十点读书,你具有归属感,如果十点读书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肯定是扑身而上。
人世间幸福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找到归属感。
奥德修斯打完了特洛伊之战,在海上漂泊了十年,经过各种各样的危险处境、各种诱惑,十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然后他就哪也不去了,就是当自己的国王,建设自己的国。如果没有这十年的漂泊,他很难确认这就是他的归属。
你会认为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离开,就像无限的世界,任何一个小的组织都没有办法和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供给相比,只有你心甘情愿把自己献上,说我就归属于此,甘心献上自己的一切,其实你是幸福的。
我认识两个大佬,离婚以后非常痛苦,我很吃惊,不是你要离婚的吗?你不是要摆脱那个你觉得已经配不上你的人吗?你为什么痛苦成这个样子?
差不多持续痛苦了一两年,后来他梳理自己的感受,就明白他失去了归属感。
满街都可以找到喜欢的人,长得好看的人,他有钱有势,喜欢他的人应该也很多,需要他的人更多,大家都想从他身上挣钱,但是他真正投入了时间,一点一点建立的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所以归属,是一个关系的最高标准。
林少: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对于想独立跟单身的人群,如果一个人生活,他的归属感比较难获取,那他怎么过能过得更好?
梁宁:
独立和单身的人其实是归属感的问题,因为没有东西比他大,我们倒应该问一个问题,归属感是如何建立的?
林少:
我觉得是一种长期的付出,你对某个人,对某件事,为他长期付出,然后建立了自己对他的归属感。
梁宁:
归属感非常有意思,一个人因为付出了自己才获得归属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单身的人也都是不肯付出自己的人,他一定有所保留,所以他也没有归属。
现代社会给了一个人更广阔的空间,不一定要在一个家庭里才能生存,你有各种生存的可能性,但也给我们现代人一个拷问,就是你愿意在哪里付出你自己?如果你在哪里都不愿意付出,那么你一直都是一个自私的人,你即使结了婚,对婚姻也没有归属感。
林少
:
到这个年纪,你有决定自己未来在哪个点或者哪个地方去付出吗?
梁宁:
写书。这本书花了7年,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找到感觉,我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样去表达,我的文字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我怎么能够一口气写一个更长的内容,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自我训练。
如果说只是想变现,就像我说的是消费心态,消费一下喜欢我的人,那可能 18/19 年我的课出的时候,我就把课稿出书了。
林少:
你过去做了那么多事情,服务过那么多公司,课也卖得很好,为什么会把出书当成你的头等要事?
梁宁:
我在这本书里写了,“唯有无形之物才能永恒,唯有无形之物才能不朽”,所有的有形之物一定都会消失,文字是无形之物,观念更是无形之物。
我用一本书来表达一个观念,那么我核心想讲的观念是什么?到底哪个观念能代表我?
我们做一件事不是满足对方,你也得满足自己,书名我就想了三年,我觉得是“真需求”。
林少:
上个月我去送别我一位同学,我们同龄,他是因为重症去世,当时我就问,到底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
我那个时候想过的是关系,这一生到底有哪些特别长远且深度的关系,在你走的时候你能想起来美好的回忆,可以是父母、小孩、伴侣、朋友、同学,在我心目中这个排序是第一的。你的是什么呢?
梁宁:
我当下还比较简单,我会觉得是我生命的痕迹。一个生命存在过是因为它留下的痕迹,一个草坪被修剪过,你知道是一个园丁修剪了它,虽然你没有看到这个园丁,但你看到了他的痕迹。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用几年去想一个书名,愿意倾我所有时间去写作,而不是说拍摄短视频,因为我希望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个观念的痕迹,希望自己能够表达得更充分。
林少:
你书里写了很多案例,我看到了过去三四十年轰轰烈烈的创业史,这一两年这种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但大家又特别想找到一些新的真需求,对创业者或者对这本书的读者们,你有什么建议?
梁宁:
我把当下的时代叫扎根的时代。你在天空中,会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性。作为一个种子,你一旦落地,就要面对有限性,你的土地只能有这么多,资源只能有这么多,你就要做很具体的事,应对很具体的生活。
很多人会觉得很难受,但其实这就是一个扎根的时代。你怎么面对自己的有限后,哪一方土地是你心甘情愿的?你能够一直做下去,或许有一天能够得到归属感,那就很好。
林少:
经历过去轰轰烈烈的增长时代,其实我们有这个条件可以问自己的内心,最真的那个需求是什么,面对增长焦虑,可能这会是一个答案。
梁宁:
我觉得一茬一茬的,比如我们的父辈是生存驱动和责任驱动,自己要生存,老家还有一大堆人,光生存需求可能就压榨了他们半辈子。
我们是站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基础上,才能说有一点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时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也让中国社会向前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商业实践,不单纯是创造了大型的企业产品,也是我们所有人商业思考、原创理论的积累过程,然后新一代的人,能够享用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跟我们又不一样了。
林少:
你在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认识这么多互联网大佬,对你生命影响比较大的是哪位?
梁宁:
你问了个好问题,挺多人影响我挺多。比如马云,他对我帮助特别大的一件事是,他给了我一个120岁的人生视野。
当时湖畔大学招募我,说“我们要活到120岁,前方还有80年”,还用技术跟我分析为什么可以活到120岁。
中国有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父母如果早能够树立120岁的人生观,他们退休的时候60岁,60岁到80岁我觉得是人生的另外一个黄金时期,体能还好,又没有其他的负担,正可以重新探索自己的生命,学习新东西。
我自己现在还有很多很多想变化的,所以也完全不在意现在才出第一本书,因为我前方还有80年。
第二个是马化腾。我这两年开始读中国道家的东西,我学计算机的,以前一直喜欢精准的东西,对模糊的东西非常厌恶,也看不起。这两年重新读道家的经典,看进去了。
马化腾这个人其实非常有道家思想,他的做法就是顺势而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富善信”,他不对抗,不把自己的意见先入为主,不争论,然后数据说话,他会想办法来观察事情本身应该怎么呈现,而不是说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放在前面。我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就会觉得说,老子的很多东西感觉就是马化腾非常非常真实地在做事的一种态度。
这本书里也讲了一件事能成,因为它本来就该成,因为有人需要。
如果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需要的人多,如果这件事只是你自己需要,你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资源,非要把一件事立在这,即使这件事能成,它也是个小事。
林少:
跟今年年份有点关系,今年叫九紫离火年,过去我们很多人都在学西方的科学、哲学,今年蛮多人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梁宁:
强行来讲,我觉得第一个就是风口时代停了,风口时代大家都在追风,谁有时间去看那些古老的、并不当下的、语义模糊的东西,大家可能更追逐的是新知,然后风停了,大家可能需要从一些更持久、稳定有效的东西中去找到内心的秩序。
第二个跟中国的自信程度有关,也是我自身的体悟,过去一百年整个中国的追求就是现代化,也间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
这两年我开始读《道德经》,觉得我们的东西非常好,如果说西方是科学,我们的东西是一个整体性、生命性。
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四时之外》,它是一本讲中国美学,中国的生命哲学的书,我特别喜欢,看了以后就能够理解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觉得美。
接着我把大量能够代表中国的审美取向,属于中国精神内核的词一一去找英文翻译,发现都没有,因为我们自卑,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些东西好到可以去输出,今天我们讲出海,中国的出海目前是效率出海,部分科技企业出海,但中国的审美,中国的生命态度大家完全都不认为可以输出。
之前中国人生活在乡村,去读唐诗就会觉得中国人完全是和自然生活在一起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我们无比相亲相爱,这种美感的构建,让我是中国人这件事充满了归属感。
今天中国人大多生活在城市,我觉得下一步就是中国人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活出我们新的地久天长,活出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美感,到那时候人才会对城市有归属感。你对厦门有归属感吗?
林少:
非常强烈的归属感。我老家在福建龙岩永定,很小的县城,然后去了厦门读大学、工作,去过很多城市玩,包括来北京创业,厦门对我来讲是一个刚刚好的城市,北京对我来讲有点太大了,让我在这里找不到归属的那个方寸之地,厦门刚刚好,小而美,很包容,能够兼顾工作跟生活,又很文明,诸多条件让我从大学到现在工作20年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归属感。
梁宁:
就是你愿意回到那里去,比如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这么久,我在北京就没有归属感。
我也希望北京一点一点地建设,重新有一些地久天长的很熟悉的身边小店,很熟悉的一些东西,我能够长期和它们有关系,然后我也能够对某个区域或者对这个城市产生归属感。
林少:
我觉得今年九紫离火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也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给到国人一种新的归属感,心灵的归属感。
过去几十年大家都是往外求,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往外求名、求利,求对欲望的体验,
但一旦向外已经求了很多,你发现还是不满足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开始向内看、向内求。
向内求这个事情,东方先贤们已经做了很多探索,有很多的思想、哲学智慧,给到全世界去找范式。
你书里面写到《黑悟空》这个案例让我挺激动的,你说《黑悟空》展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耐心。
梁宁:
很多人花非常短的时间拍15秒的短视频,这个团队用6年的时间就做这一款游戏。
我当时在帮腾讯拍一个纪录片,很想拍这个团队,结果我去找他们,人家一口就把我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他说我们过去6年每天的生活都一样,下午2点来,干到半夜两三点回去,然后再来,六年每天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可记录的呢?
第二个,他们会觉得作品说话,最后做出的东西如果好,它就应该被接受,如果它不好让人宣传有什么意思。
他觉得他们应该把每一分钟都用于打磨作品,根本没有必要说我们人也不多,还得抽时间应付你们。
林少:
《黑悟空》这个案例,对中国创业者还是很激励的,它在科技和《西游记》中找到了一个点,给了我们很多信心,以前都是学乔布斯、马斯克,往外求,甚至求到火星去了,但求到火星去,你也只能带100万人去,那剩下80亿人怎么办?我觉得可能是时候全世界找解决方案,可以到东方的经典、东方的智慧里去找,不要一直往外求了,能不能往内心看?内心里面其实也是一个宇宙。
梁宁:
我觉得真的是这样,西方的一个特点是“马太效应”,在《道德经》里这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什么叫“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西方的马太效应,你越差越没有,越多的我给你更多,这是《道德经》里的“人之道”。
但《道德经》的“天之道”叫做“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个平衡原则。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在不增长的稳定社会里,保持了一个社会形态很长时间,中国曾经提过一个词叫“和谐社会”,就是不增长,同时谁也不要讨伐谁,这是属于中国的古老智慧。
现在整个地球已经是平的了,80亿人大协同,可能我们整个都进入到了未必求增长的时代,也许中国的古老智慧,可以发挥作用。
作者 | 笋思,《我问》栏目由十点读书出品。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