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跨越百年的寻根之旅

时间:2025-4-2 15:41 0 4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00年前,正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郑六月的外公跟着亲人从福州下到马来西亚“讨生活”;100年后,郑六月带着10余名亲戚回到福州老家,踏上了一段跨越百年的寻根之旅。
身份认同
1925年,郑六月的外公还只有9岁,便跟随母亲走出了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芹石村的大山,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了马来西亚霹雳州曼绒县实兆远定居。在这片素有“小福州”之称的土地上,郑六月的外公成家立业,养育了包括郑六月母亲在内的10个子女。
郑六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工作,她便跟随外婆在老家实兆远生活。外婆的父母也是从福州移居而来的华人。
由于当时的教育并不普及,郑六月的外婆没有机会学习当地语言,便一直用福州方言与郑六月交流。“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童年的郑六月就这样在一句句亲切熟稔的福州乡音中,渐渐拾起了自己“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的身份认同。
中学阶段,郑六月虽然在使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的公立学校就读,但学习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中学毕业后,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继续学习中文的强烈渴望,郑六月申请前往中国台湾求学。
大学的同学们常常对郑六月一口流利的中文感到新奇,“为什么你是马来西亚人,但你的中文却说得这么好?”郑六月则会告诉他们,“我们的先辈是从中国下去(马来西亚)的,我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人。”
寻根问祖
2025年2月7日,大年初十,郑六月带着母亲、姨母和舅舅等一行10余人回到福州老家,探寻百年前外公生活过的这片故土。
芹石村与福州长乐机场相距80余公里,亲戚们坚持驱车1个多小时前往机场迎接。到家之后,亲戚们点燃欢迎爆竹,用福州方言相互寒暄,又端出早早准备好的平安面线和芋头年糕……这一幕幕暖心的画面是郑六月心中“回家”二字的温馨具象。
郑六月的小舅动情地表示,自从母亲去世之后,这个大家庭便很难有机会过上一个团圆年,即便偶尔会去姐姐家团聚,他也会觉得“这是我姐姐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可当他置身于福州老家的众多亲友之间,品尝着“有外婆的味道”的家常美食,他真真正正有了回家的实感。
正如郑六月所感慨的,“这趟旅程,让我感觉我们不是从海外回来的远亲,而(和他们)是一家人。我在有福之州找到了一种亲切感。”
传承有责
“寻根,可能不只是回家,更是找回自己的文化认同。”作为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籍华人,郑六月对中华文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与深刻的认同。“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中华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国家之一。”郑六月说。
今年农历正月,马来西亚柔佛古庙游神活动照例举办。从正月十八的亮灯仪式,到正月廿二众神回銮,柔佛古庙游神隆重而盛大,是当地百姓特别是当地华人庆祝农历春节的重要仪式。正如郑六月所说,对当地华人而言,“游完神,才算真正过完年。”
郑六月是今年游神的标旗手之一,这也是她第二次在柔佛古庙游神中擎旗。活动当天,郑六月身着中国传统服饰,高举柔佛古庙幡旗,徒步走完了全长约8公里的游行路线。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神轿过处,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艺术轮番上演,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
当下,马来西亚正联合新加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将柔佛古庙游神、槟城大旗鼓和新加坡妆艺大游行等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希望将这一场已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庆典,推向世界的舞台,让全球都能看到马来西亚华人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努力。”郑六月憧憬道。
百年光阴,沧海桑田,变化的是人间风貌,不变的是海内外华人的血脉亲情。“或许,成为海外华人并不意味着失去故乡,而是带着故乡的根,走向更远的地方。”郑六月说,“愿每一个回去寻根的海外游子,都能顺利地找到你的归属。”(杨宁 邹宇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2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