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心系家国 激扬青春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62634
主题
63086
回复
82570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94
【国际漫评】“经济自残”
0/40
【世界说】美财经记者揭批美政府关税算法荒谬 美国各界担心其损害本已疲弱的经济
0/37
了解下美“对等关税”税率的算法,你可能会惊呆了
0/43
【理响中国】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0/44
“2小时高铁圈”解锁清明短途游新体验 “假日经济”焕发新活力
0/45
清明寄哀思丨山城肃穆念英烈 英魂永在共缅怀
0/44
【光明论坛】投资中国是赢得未来的重要选择
0/52
探访西藏嘎拉村:雪山下的“桃花源”
0/38
【中国那些事儿】国际人士: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为全球合作添信心、增活力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心系家国 激扬青春
时间:2025-4-3 08:45
0
53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王彦飞
耿涵
康文娟
沈玉林
贾奥琳
马宪永 均为受访者供图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耿涵 天津
我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我受导师冯骥才先生之邀回到天津大学任教,承担起学院新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简称“非遗学”)学科建设工作,同时牵头筹建学院的新博物馆。
推进非遗学学科建设,首先要培养人才。我们秉持着冯先生“把书桌搬到田野”的教研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瑞安木活字印刷、南通蓝印花布、天津皇会等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实践,在田野中寻求真问题,研究真问题。
非遗学同样是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在2023年联系了国内的以及来自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50余位学者,举行了非遗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此基础上,我们开设并运营了非遗学的学术网站,组建起亚洲非遗研究的学术网络,定期开展交流研讨。现在,邮箱里经常会出现外文邮件。一些外国的学生和青年学者通过邮件联系我们,希望能来中国学习非遗。每每看到这些真挚的文字,我高兴极了。
就在我投身非遗学科建设工作的2年后,我们的非遗学教研团队在2024年获得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这让我更加确信自己工作的意义,同时也鼓励我继续投身非遗保护研究工作。
很多非遗面临传承危机。说实话,非遗学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也没有可以照抄的经验。但我们坚信,非遗学将在不断解决非遗保护和学科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变得丰满,决定其成败的是基于非遗价值的信念及其实践的坚持。
我总有一种信念:保护好中国浩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肩负的文化使命。我也将始终怀揣这份使命感,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非遗学学科的事业之中。
(本报记者 李家鼎采访整理)
把思政课讲得更有吸引力
■ 王彦飞 福建福州
我是一名90后思政课教师,目前担任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从河南周口的小镇一路考到清华大学的博士,如今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每天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思政课讲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真正听得进、记得住、能共鸣。
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可能有所欠缺,但在实践中,我找到了讲课的窍门: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我会在课堂上结合新媒体工具,用大家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把理论讲得更生动、更贴近现实。此外,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我会利用专业优势,通过中国案例与国际事例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全球视野下的时代变革。看着台下学生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别提多高兴了。
慢慢地,我发现教师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思政课教师不能只专注于书本理论,更要关注世界局势,跟上时代步伐;要用心思考,更要走出去感受社会变迁。教师要全面了解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等诸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切身感受融入思政课。
从学生到教师,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对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转型过程中,学校给了很多支持,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上,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我入职第一年顺利拿到主讲教师资格。在科研上,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指导,让我在首次申请时就成功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省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把思政课讲得更有吸引力、更有深度和温度。我会加强自身学习,关注时事政治动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让思政课更具思想深度和国际视野。希望能把这门课讲到学生心里,助力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赵昊采访整理)
把实验室建在草地上
■ 康文娟 甘肃兰州
我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我与紫花苜蓿的缘分,始于黄土高原的农家院落。童年牧羊时便注意到,这种在很多国家被称作“幸运草”的紫花苜蓿总能引得牛羊争食,而且饲喂效果优异,产奶量高、肉质好。这段经历,成为我日后投身草业科学的动力。
2013年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师尚礼教授门下,专注高产紫花苜蓿种质创新与育种研究。作为全球种植最广的优质豆科饲草,紫花苜蓿通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特性,对缓解中国饲料粮短缺、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年来,在师教授带领下,我们团队足迹遍布河西走廊多个地区,通过系统性的根瘤菌接种试验,首次揭示苜蓿与根瘤菌存在“投缘型促生”的共生特性,据此创新提出的共生育种技术使固氮效率提升230%,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从事紫花苜蓿等牧草育种研究的十多年间,我和团队成员奔赴一个又一个草场,辗转一个又一个牧区。在甘南桑科草原的一次科考中,藏族姑娘南吉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这位通过技能培训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的牧区女儿,不仅带动父亲成为“新时代牧民讲习员”,更成为脱贫攻坚的典范。而帮助他们实现蜕变的,正是我的老师师尚礼教授及其团队。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产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也坚定了我将科研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的信念。
目前,我所参与的紫花苜蓿育种团队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13人梯队。在科研中,我带领学生多次赴金昌、定西、武威等牧草生产一线考察,带领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深处,了解草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把实验室建在草地上”的科研情怀。
多年的教育科研生涯,让我对草业前辈们“扎根西部,育人育草”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坚定了投身草业事业的初心。未来,我将继续为西部农牧区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宋朝军采访整理)
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 沈玉林 内蒙古呼和浩特
我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担任讲师。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土地荒漠化问题长期制约着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求学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高校青年教师,我深感有责任参与到防沙治沙的科研攻关中。从本科到博士,我的学习和研究均围绕木材科学与材料开发展开。
我目前参与“植物基纤维固沙改土新材料研发”项目。这个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实地调研,我发现传统的沙障材料不仅成本高,而且寿命较短,无法满足长期的沙漠治理需求。与此同时,沙柳、葵花秸秆等本地植物资源丰富,但其利用率低。我希望通过纤维改性技术,开发出兼具高效固沙和土壤改良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经过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我们成功研发了一种超声波活化的纤维预处理技术,通过超声波激活过硫酸盐处理木质纤维,显著提升了纤维的吸湿性和孔隙率,纤维吸湿性提升了30%,孔隙率增加了50%。
行走在科研之路上,钱学森先生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将荒漠化治理与资源开发结合,让我深刻认识到治沙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他认为沙漠不是敌人,而是待开发的资源,这一理念启发我在研究中注重“以沙治沙”,例如将沙区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固沙材料,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田试验时,我常想起钱学森先生的教诲,这些信念支撑着我从纤维改性的微观实验走向沙漠治理的宏观实践。
未来我奋斗的方向是基于农林剩余物植物基材料,构建“沙障铺设—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防沙治沙从单一工程向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转型。作为吉林人,从吉林黑土地到内蒙古大漠,我始终坚信“生态治理无问西东”。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将继续以纤维为媒,用科技之力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翟钦奇采访整理)
破解小麦病害防治密码
■ 贾奥琳 河南郑州
我从小就对《三国演义》里的谋略故事着迷,各方斗智斗勇,胜负往往在关键一招。而我的研究,恰好也在揭示一场别开生面的“兵法”对决——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攻防之战”。
2023年6月,我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毕业,同年被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引进。作为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青年骨干,我和同事也在破解小麦病害防治的密码。
“植物演义”中,小麦的故事精彩不断:当小麦病原菌来时,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卫士”(抗病受体蛋白)可以从外表鉴别出“敌人”(病原菌一些保守的分子特征);被识破后,病原菌又亮出“大炮”,直接将炮弹(效应蛋白)打入城墙(细胞膜)内。细胞内的抗病受体蛋白就像拦截武器一样接收这些效应蛋白,并通知后方立刻战斗……
读博期间,我师从国际知名植物免疫学家柴继杰教授,利用“眼见为实”的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首次发现了植物自身的“免疫信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科学》和《自然》上。这些研究经历,为我解决小麦复杂的抗病机制提供了有力帮手。
在河南,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破解小麦抗病的“兵法”,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回到家乡投身小麦病害防治,这是一个学术选择,更是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为推动研究进一步发展,学校支持我搭建了一个“小而精”的蛋白质功能与结构研究实验室。短短一年半时间,校内外多位小麦抗病研究学者分别与我们开展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合作。我们也正在筹备建设蛋白质功能研究平台,希望服务更多有需求的研究人员。
四月,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利用多种生物技术手段,深入解析小麦如何通过抗病基因抵御病原菌,揭示这场“战役”背后的“用兵之道”,为培育更具抗病性的优良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记者 张文豪采访整理)
我们的成果正从黑土地走向全国
■ 马宪永 黑龙江哈尔滨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15年时光里,我始终与这片黑土地紧紧相依。有人问我为何坚守黑龙江?答案藏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里,刻在风雪中,更融于老一辈科学家实践报国的血脉传承中。
在实验室里,我的导师常提起专业创始人蔡乃森先生的故事——他留苏归来,扎根黑龙江,用毕生所学推动寒区交通发展。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让我明白:科研人的使命,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黑龙江的冬天,零下40摄氏度的寒风能冻裂钢铁,却冻不住科研人的脚步。我的研究方向是铺面力学与智能监测,目标是让路在极寒中更稳固。
在国道G331呼玛试验路段,我和团队曾遭遇传感器线路冻裂的难题。深冬的极寒环境下,我们蜷缩在雪坑里,用体温焐热工具,一点点修复设备。睫毛结霜、手指麻木,但没人退缩。
监测设备终于恢复,我忽然懂了老一辈科学家说的“科研是苦出来的”。如今,我们研发的路用传感元件和监测技术,已经应用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
黑龙江的冰雪,成了技术的“天然试验场”。这里独有的极端低温、冻融循环等特殊气候条件,在对道路基础设施造成极大考验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路用传感元件和监测技术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测试场景。我们的成果,正从黑土地走向全国。
同时,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青年托举人才”,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青年学者既要当创新先锋,也要做薪火传递者。在团队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比如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国道G331等项目,让他们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领会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才是好研究。
从实验室到冰天雪地,从青涩学子到团队领路人,15年的坚守让我坚信:扎根黑土,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份传承。在这片承载国家战略的热土上,我和无数青年科研人将继续努力。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3日 第 12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法律问答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