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非常喜欢中国老字号的文化底蕴,买过北京稻香村的礼盒,发现各式点心酥饼寄托着美好祝福。”泰国留学生张雯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说,“中国有许多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让国际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张雯不同,来自白俄罗斯的列莎被现代潮流文化吸引。“我很喜欢北京的谷子店(售卖动漫、游戏等IP周边商品的门店),还有那种比较有个性的小店,在我的家乡虽然也有,但规模没那么大。”列莎说。
1月8日,上海迎来2025年首艘国际访问港邮轮,在北外滩旅游度假区咨询服务中心举办的游客欢迎仪式上,入境游客被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潮流,中国大城市正以丰富的商品服务满足国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商务部近期发布《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当前,这五个城市正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比如,北京深化商圈改造,推动消费品牌创新,支持本土品牌出海。上海作为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升级推出首发上海3.0版,发布一系列支持政策等。
巴基斯坦Minute Mirror网站分析指出,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旨在开发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零售空间并刺激国内需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发展策略。俄罗斯Bigasia网站关注到,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外国游客、国际商店、服务供给数量正迅速增长,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人文领域的联系。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全方位激发国内潜在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创造了条件,这体现了消费的国际化、品质化、多样化的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伟对人民日报海外网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不仅缩小了与国际消费市场在运行机制上的差异,更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建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深度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来形成更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注意力。
“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将朝着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张伟认为,还应完善城市消费基础设施,提升交通、通信等便利性;开发城市专属消费符号、建设海外消费走廊、推广消费护照等;推动本土品牌建设,保护老字号品牌,并鼓励新兴品牌崛起。(海外网 张英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