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华社会] 携手圆梦:共续中华情缘

时间:2017-4-10 11:30 0 361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林素玲(原载世界日报)

中华情缘:割不断的脐带

  身为在海外生长的第二代华人,很幸运的从小家里就很鼓励我把中文学好。自小学开始,经常陪同父亲和姐姐参加华人社团的活动,让笔者这个虽在菲化的环境里没有读过中国历史和地理、不懂古文或四书五经,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就像那割不断的脐带,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并不亚于他人,热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努力奉献心力。
  感恩美好的因缘,我认识了同修王勇,他成为我中文初中毕业后、踏入社会,进一步学习中文的“社会大学”老师,坚定了我对中文书写的信心,即使我大部份的习作无非是一些心得分享和阅读笔记。同时,感谢海内外所有文坛前辈和朋友对我的关爱与鼓励。
  这条脐带,跟风筝的线一样,会不会越放,越长、越远,但是有可能会断落?真是令人忧心。
  常听人说,菲律滨有一百多所华校,华校存在的历史超过百年,可是很多华族学生从幼稚园到中学毕业,上了十二年的中文课,毕业后竟然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写不出来。听起来令人伤怀。不过笔者相信,有不少中文水准还是有根基的,即使他们不善于以中文表达,但是那条脐带没有断,我深信着。
  去年脸书(facebook)朋友圈里设立了一个群体“岷伦洛菲华文化交流会”,他们的会员或许中文程度不怎么样,但是他们珍惜流淌在体内血浓于水的情缘,他们努力地希望能保留中华传统,守住这条文化脐带。相信还有很多组织或个人,与此脸书群的会员有着共同的心愿和心声。可见那份中华情并没有被遗忘。
  第二、三代华人华裔,以及新移民,无论是感恩、感念娘家中国,还是效忠居地国、生长培育的菲律滨,社团的设立想必对这份中华情缘无比的珍惜与爱护,对促进菲中友谊更充当了重要的桥梁角色。
  华社、华校,还有华文报纸、华人电视台等媒体,各方都在努力,也都很关心华文教育,华文教育的振兴是大家的共同祈望。

华文寻根:海外华裔学中文

  文学的铸魂,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字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华文创作,华文寻根,对于在海外生长的新生代华人、华裔,首先要对学中文、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兴趣或好奇。新生代对中国、对学中文、对华文文学,在他们心目中,到底有多少份量呢?我希望他们也能守住那条脐带,毕竟新生代将是海外文化传承的新血输。

  八年前,我做了一次普查,有十多间学校,百余位学生参与。提问内容大概如下:
  在家里、与同学或朋友交谈时常用的语言;在家里经常交谈的对像是谁?看中文课外书、报纸、杂志,还有看华语影片或电视节目、听华语歌曲的频率如何?如果可以选择,是否仍愿意上中文课?同时也让学生以他们的立场,自由提出对提高学习中文的兴趣,对整体中文课程,对教师、教材、教学等等方面的看法与意见。

  获得部份统计结果:
  阅读。还是有少数本土出生的学生是依据中文看问卷,颇值欣慰和鼓舞。
  大部份学生与父母讲闽南话,与兄弟姐妹、同学或朋友讲菲律滨语。
  看中文课外书或杂志、报纸等,百分之七经常看。
  看华语影片或电视节目,百分之三十一经常看。
  听华语歌曲,百分之二十四经常听。可见华语影片和歌曲比中文书更受欢迎。
  对中文课程的兴趣呢?百分之十一有很浓的兴趣。
  但是如果把“经常”、“偶尔”、“很少”放在一边,“不曾”或“完全没有”占的百分比并不高,这表示只要再多多给予鼓励,多创造机会,“经常”的百分比肯定会提升。
  如果中文不是必修课程,百分之七十二还是愿意上中文课,可说是一个乐观的数字。

  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自由式的空格上,写下他们的想法,看来他们对华文教育还是在乎的,态度还是诚恳的。略摘几条引介如下:
  1、 有些认为他们是在死读书,应付考试。
  2、 他们希望家里的人多鼓励和支持。
  3、 他们喜欢互动的方式,多一些课外活动。
  4、 他们认为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听得懂中文,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老师懂得讲不同的语言,用英语或菲律滨语翻译中文词意,有助同学们了解课文意义。
  5、 他们建议采用中文漫画读本。
  6、 他们认为应该教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常用的中文字词。比如幼稚园学到的fireman(救火员)已忘了怎么说。喜欢吃的spaghetti(义大利面)怎么讲?
  7、 他们建议采用较多课外书,常用商业名词、社会新闻,要活泼、实用、实际。
  8、 他们建议多看中文电影(如香港影片、爱情故事),听中文歌曲(如S.H.E.、孙燕姿等等)。

  经过了近十年,笔者上个月再设计一个问卷,透过几位在马尼拉华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协助,让六十位学生作答。笔者强烈的好奇,很想了解年轻一代的学生对学中文的状况倒底如何?于是我挑了六所学校,每间十位九年级至十二年级学生(初中和高中),作答的对象条件必须是菲律滨本土出生的。虽然调查人数并不多,但从某一个角度分析,仍可反映新生代学中文的状况。

  我的问卷跟上次一样,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提问,他们可以用中文、英文、菲律滨文或混搭文字作答。问卷内容如下:
  1、 你认为自己讲闽南话的程度如何?
  2、 你认为自己讲华语的程度如何?
  3、 你认为自己看中文书籍或文章的程度如何?
  4、 你若有阅读中文课外书的兴趣,请列下你近期阅读的三本中文书书名。
  5、 你认为自己写中文作文的程度如何?
  6、 你在家里讲中文吗?哪一种语言?
  7、 你认为学讲、读、写中文重要吗?为什么?
  8、 你希望学会并掌握其他语言吗?
  9、 你喜欢上学校的中文课吗?为什么?
  10、 你认为如何提高学生学中文的兴趣?
  11、 若中文不是华校必读的课程,你仍会继续上中文课吗?
  12、 你回答此问卷时是看哪一个语言?

  经统计,因菲律滨大部份华人族辈来自于福建,所以讲会闽南话的占88.9%。近一半(41.7%)认为自己讲闽南话属于普通程度。超过一半(56.7%)认为自己的华语程度普通,超过一半认为自己写中文的程度普通(51.7%)。这值得庆幸,表示家里或朋友圈仍以闽南话、华语沟通,占75%。阅读中文刊物多数也认为普通(40%),另有“不好”(36.7%),但是真正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只有8位,他们近期阅读的书籍有《心灵鸡汤》《武则天》《仙女》《西游记》《三千个孩子的故事》《斗罗大陆》《三国演义》《绝世唐门》《老夫子》《灰姑娘》《亲爱》。

  其实新生代也认同学讲、读、写中文的重要性,他们占了94.8%。原因呢? 83.3%认为是未来职业需要,这当中只有37%的人认为那是他们的根之文化。毕竟经过几代人,尤其大多数已是菲律滨公民,因为“落地生根”,对于华文寻根意识已经不再有浓厚的兴趣。

  不过几乎全部学生都希望能把中文学好(93.2%),这才是最值得欣慰的。而且69.6%的人喜欢上学校的中文课,因为老师很好。所以,华文教育的传承,家庭与老师的教导同样重要。对于那些不想上中文课的学生,占41.2%的理由是上中文课很无聊。其中有35.3%不喜欢中文课目,其中几个理由是没新鲜感、不易学等等。

  有的学生表示,学中文是要在会话中学习,也有学生建议多看中文电视频道、多采用视频教学、游戏方式、趣味教学等等。 66.7%认为可以以旅游的方式学中文。 61.4%认为需强调会话的学习,并通过生活实践学习运用华语。

  若中文不是华校必读的课程,你仍会继续上中文课吗?还好有73.3%愿意读中文,其中有学生不想学中文的原因是认为不实用,学后没有用处。遗憾的是回答此问卷,70%是看英文问题作答,包括那些有阅读中文书籍的学生,其中有10%中英都看,20%是看中文的。

  笔者试问一位许利文同学,她今年17岁,出生成长、受教育于菲律滨马尼拉,她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但最近比以前少,有时候还是会写一两篇。问起其写作因缘,她说“以前是因为学校需要写,老师鼓励我们写作、投稿及参赛。现在上了大学,没有了中文课,用中文写作机会也没有了。偶尔写写是为了纪念一些美好和难忘的事。”许同学透露,母亲是一位小学中文老师。从小在家,妈妈都会要求她要好好学习中文。在学校,老师们鼓励她上台表演,用中文写作、讲故事、演讲、主持等等。从小也是听和唱中文歌曲长大的,所以她认为家里人和朋友的影响很大,“如果他们能够鼓励身边的青少年接触中文、欣赏中文,青少年自然也会喜欢上中文,进而去阅读、写作。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我认为现代青少年对音乐很有好感。比如说,介绍一些中文歌曲给他们,把中文和音乐的灵魂混合起来,然后去感染其他青少年,这也是一个既轻松又对大家有益的方法。”

  笔者同时也问一位菲华资深作家、华文教育工作者张琪老师,她为华青文艺社的工作委员之一,热心栽培幼苗:华青文艺社有几位青年作者?几位是菲律滨本土出生的?几位还在马尼拉?几位还在马尼拉持续在写作?目前还在马尼拉持续写作的有几位是本土出生的?据了解,华青文艺社会员有60多位;本土出生的不到10位;仍在菲律宾的约一半;约有20位持续写作,甚至更多,因为他们有的发表在网络上;本土出生仍在写作的大概有3、4位。会员平均年龄为15岁至34岁。

  从笔者两次非正式的抽查,结果相差不远,我仍旧认为:

  一、海外新生代对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二、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可以营造的。
  曾经想过,为什么《功夫熊猫》那么受欢迎?因为它很可爱?因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节、有滋有味,好像活泼好动的年轻人。

  要让华文文学在海外更兴盛、更普及,首先要让“中文”更可爱活泼,比如学生们喜欢的旅游、唱歌、漫画等等。当然,华社不同机构常有举办华语歌曲比赛、看文绘图或看图写句比赛、中英英中对翻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等,但一般只派最优秀的学生出场。若能将这些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融入课程教案,平时给全班同学练习,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或者也可考虑采纳大学的选修课程方式,主修亦必修科目是中文会话,选修科至少选修两个科目,比如数学班、华语歌曲班、写作班、历史班、中华书画班、象棋班、围棋班等等能产生对中华文化学习与认识的进阶课程。

  多元的世界,多媒体的时代,从华文作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海外新生代提升对学习华文的兴趣和环境的营造,让新生代重视华文的寻根,拥抱中华情、民族梦,再进一步做到以文学铸魂,提升中华素质呢?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方式,除了一般教科书,还可让教材更活泼、更年轻化。对此,或许可考虑以下几点:

  1、上面提到的,设有主修、选修科目。
  2、以微型小说、微剧本、微电影、闪小说、闪小诗、漫画故事书、动漫画、双语,甚至是三语(包括居地国当地语言)文学作品等等作为教学教材。
  3、参考新加坡以闪小说入校园计划。因为根据调查和访问,海外年轻一代对电影、歌曲等较感兴趣,相信小说和诗歌可以较活泼的带动,而闪小说较短,属于较轻松,少压力下入门。
  4、以读书会形式上课。
  5、邀请作家/学者进校园为客座讲师,讲学、指导。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将是一个广大的平台,可以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世界华文作家、作者,互相切磋,分享经验,大家携手圆梦,让全球华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情缘生起浓郁的兴趣与拥抱的热忱!

(注:本文为向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提交的论文。感谢协助调查的中正学院潘露莉校长、百阁公民学校林文诚校长、晨光中学黄思桦校长、计顺市菲华中学李淑慧校长、陈锦芬主任与张真珠老师、圣公会中学吴慧珠主任和许慈莲老师、尚一中学熊锳老师。感谢张琪老师、许利文同学分享资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