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华商在东南亚的经济地位较高,为其所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早期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受限,迫使他们走上从商的道路,但是他们在摸索中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经验,并凭借血缘纽带形成了华商网络。相比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企业家而言,华商的国际化程度高,能有效利用东南亚国家引进外资的机会进行跨国贸易。随着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为华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其在东南亚地区及各国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稳固,华商网络得到快速发展。
(二)东南亚华侨华人参政议政,政治话语权逐渐增强
华侨华人的政治话语权是他们在居住国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这需要华侨华人通过积极参政来实现自身话语权的提高。在历史上,由于“政治忠诚”的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于华侨华人参政议政带有警惕性,华侨华人也自觉减少甚至回避在政治上的作为而转为经济上的发展。然而,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台湾对东南亚的大规模投资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等因素都有助于东南亚华侨华人政治地位的改善和华人社会文化的复兴,进一步唤起华侨华人的参政意识[25]。东南亚国家开始逐步解除对华侨华人谋取政治权利的限制,华侨华人也积极投身到居住国的政治生活中,提高自己政治话语权的同时寻求政治途径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参政议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具有华人血统的个人以国家公民的身份参政,不凸显民族属性。部分华人或具有华人血统的人已然成为居住国政界高层人物,例如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泰国总理英拉等。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形成华人政党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是唯一华族主导政局的国家,其前三任总理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都是华人。成立于1949年的马华公会被马来西亚华人视为政治代表,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也是马来西亚执政联盟成员之一。印度尼西亚华人参政的道路较为曲折,在苏哈托执政时期,华人无政治地位可言。随着印尼民主政治的进程,印度尼西亚华人重新开始以华族身份参与政治社会生活,华人政党也迅速涌现,例如大同党、中华改革党、佛教民主党等。随着印尼华人参政热情的提高,相应的参政成果也相当显著:2007年,华裔黄汉山成为印尼首位华人地方行政长官,华裔黄少凡成为印尼首位华人市长。印尼华人已然成为印尼重要的政治力量。
东南亚各个国家中华侨华人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但是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这一群体的政治声音越来越重要,在居住国的政治影响力也紧随着经济影响力的增长而迅速壮大。
(三)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广泛
华人虽然在政治上认同居住国政府,但是其文化认同仍然属于中华文化。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被称之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法宝,是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存在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侨华人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华侨华人社团,是“早期移居国外的华侨,为了团结互助,自救自卫,联络感情,共谋生存与发展,或以血缘宗亲,或以地缘同乡,或以业缘同行为纽带,自发建立起来的互助联谊与自治的社会组织形式”[26]。一方面,华侨华人社团中的华人政党逐渐成为华人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社团也在文化领域扮演着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往来的关键角色。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社团都会组织举办舞狮、唱戏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此外,华侨华人社团还开展宗族祭祀活动,创办中华文化主题活动,这大大加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传统习俗已然融入到东南亚国家之中,例如春节已经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法定假日。
华文教育是指“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27]。自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第一所海外华文学校——“明诚书院”以来,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拥有华社公办、宗教组织开办和私人开办等多种华校办学机构[28]。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社会自愿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能让更多的海外华裔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此外,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开始在华文学校学习。有数据显示,“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全日制华文中小学和幼稚园中,非华裔学生约占30%,有些甚至达到50%”[29],这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东南亚是海外华文传媒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海外华文传媒中心。东南亚地区的华文纸媒数量众多:新加坡有4份华文报纸,马来西亚有18家华文日报,泰国有6份华文报纸和3份华文期刊,菲律宾有4家华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有11家华文报纸和4份华文杂志,缅甸、越南、柬埔寨的华文报刊也开始出现[30]。这其中,《联合早报》是规模最大、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文报纸。与此同时,华文电子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报纸杂志出现了电子版,如《联合早报》于1995年成为东南亚首家上网的华文报纸,而且华文电视、广播、网络也迅速涌现。东南亚地区的华文传媒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内外的时事政治新闻,其中也涉及中国的文化及社会生活。此外,华文媒体也积极为居住国的华侨华人发声,尤其是在选举期间,华文媒体利用其传播手段,影响华人的投票意向,使得政治候选人不敢忽视居住国的华侨华人群体。
三 “以侨为桥”,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赖于和平的周边环境,尽管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中国在东南亚主要依靠援助、贸易、投资、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式提升软实力[31],华侨华人这一重要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有跨国文化背景,其本身就是“一个集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科技资源、信息及网络资源等资源类型于一体的资源系统”[32]。因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需要整合华侨华人的优势资源,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侨务公共外交,“以侨为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合作。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集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政府与东南亚各国开展政治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提升在该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开拓者、主要承载者和有力的维护者,广大华侨华人将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依托,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
(一)以华商网络为“渡船”,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是华侨华人基于地缘、血缘和语言等纽带而形成的商业网络和商业循环体系。它不仅是东南亚华商形成雄厚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中国经济软实力的“渡船”。
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拓展海外市场。然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海外投资难免会出现因为文化、语言而产生的障碍,并且存在跨国经营人才不足、商业网络狭隘的困难,这使得华商及其庞大的华商网络的“渡船”效果得以显现。海外华商熟悉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常年的商业往来使得他们与居住国的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华商和华商网络,中国企业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及时调整投资政策和方向,减少因经验不足或者文化障碍造成的损失。此外,大量的海外资本通过华商网络进入大陆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华商的资本力量及其商业网络受到了东南亚各国领导人的重视,他们希望借助华商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拓宽与中国的商贸关系。2016年10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其随行人员中有250多名菲律宾商界领袖,其中就不乏华商的身影[33]。
东南亚的华商及其商业网络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传播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提升华侨华人以及中国的形象,打消东南亚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国强大经济实力的顾虑,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与商业网络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东南亚各国和华侨华人共同获益的“多赢”局面,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二)运用华人社会三大法宝,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谐”理念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文化固有的外向型和辐射力也为中国软实力构成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34]。据调查,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国家而非具有重大经济或军事力量的国家”[3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宣扬“仁爱之心”,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36],对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看到,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念正通过华侨华人社会传递到东南亚各国。在长期的侨居生活中,尽管穿着、生活习惯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华侨华人仍然保持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仍然坚持对母族语言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而消失殆尽。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保持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程度越高,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就越强。
东南亚华侨华人作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不仅需要依靠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得到中国的引导和支持。中国需要加大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1)强化华文教育。加强华文教育基础设施,增强新一代华侨华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2)加强与华文传媒的合作。华文传媒虽然已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传媒力量,但仍然存在传媒人才缺乏、影响范围相对有限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强大陆媒体与东南亚华文媒体的协调、交流与合作,提升华文传媒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让世界能更多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3)扩大与华人社团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局限于在东南亚国家开展文化节等庆祝活动,还可以吸引华侨华人及其后代回到祖国直接感受历史文化,例如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
(三)通过华侨华人解读中国外交行为,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当前,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与国家实力和地位不符,国家形象受到影响,软实力的提升遇到瓶颈。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交流的不畅通,导致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存在戒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国家散播“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形象。“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顾及别国公众对我国发展的各种感受和反应。”[37]在当今国际关系中,除主权国家外,非政府间组织和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一种形式,可以弥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府间活动的空白,成为政府间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友好使者。
一般而言,华侨华人是东南亚国家直接接触中国元素的重要途径,外国民众会通过华侨华人的言行举止认识和感知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印象。因此,华侨华人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解读中国外交行为,增进国家间政治互信。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历史来看,华侨华人曾为中国外交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华人曾永森突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中马外交的“破冰之旅”,促成了1974年的中马建交。如今,在新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下,东南亚华侨华人仍将是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力量。中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华侨华人虽然侨居海外,但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对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随着华侨华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他们能准确地传递中国政府政策意向,使得居住国政府能准确把握中国的外交行为,避免出现错误认识。因此,东南亚华侨华人在理解、支持中国外交政策的同时,也能成为政策的传递者和诠释者,增进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其二,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面的中国声音。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中国机遇论”兴起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也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的统一,“疆独”、“藏独”、“台独”等分裂主义势力借助西方的反华力量,大肆歪曲中国的国家形象。部分西方媒体也借此机会对中国的事情进行歪曲报道,例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对此,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了鲜明的反击,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也积极传递正面信息,支持中国政府行为,维护国家形象。“7·5”事件后,柬埔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柬埔寨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发表联合声明,坚决支持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38]。此外,华文报刊、广播、电台以及华人社团也撰文发稿批驳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和不实攻击。这不仅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改善中国在当地民众心中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塑造中华民族和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
(四)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39]“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众多华侨华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涉及到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乡,比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天然的情感纽带使得东南亚华侨华人热心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愿意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与中国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因此,东南亚华侨华人将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
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种模式,华侨华人可以在推动政策沟通、深化贸易往来、弘扬中国文化等方面助力丝绸之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需要做好政策沟通的工作。东南亚华侨华人可以发挥其对居住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影响力,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沟通交流机制。这不仅包括政府间的沟通,还可以是从政府到民间,从行业到企业的交流。华侨华人可以向有关国家间接传递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打消他们的防范心理,成为化解疑虑的“粘合剂”。此外,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商业网络、人脉资源将有利于提升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水平,一方面为中国企业到东南亚国家发展防御风险、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为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入驻中国牵线搭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文化对话之路。通过扩大华侨华人社团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加大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支持力度、调动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资源与渠道传播中国声音等措施,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搭建文化的桥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先行构想。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宣传中,中国要调动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华商、华文社团、华文传媒等的影响力,进而引导东南亚各国全面客观地认识“一带一路”战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东南亚华侨华人既是“一带一路”的投资者,也是受益者;既是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共建者,也是信息资源平台的共享者;既是海外传播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弘扬传统文化的引擎,也是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助力器。
东南亚华侨华人是中国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国家形象和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华侨华人作用的两面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华侨本质上是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助力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但是华人已经是居住国的法定公民,其政治认同应该是居住国。如果将“华侨”与“华人”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别对待,甚至将他们都视为中国海外利益的代理人,那必然会引起东南亚各国政府的警觉以及社会的不安。历史经验告诫我们,要重视华侨华人居住国的政治环境,妥善处理中国与居住国的双边关系。对于作为他国公民的华人群体,应在尊重其效忠居住国并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助力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
注释
[1]〈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 同上,第11页。
[3]CRS Repor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oft Power” in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April 2008,
https://www.gpo.gov/fdsys/pkg/CPRT-110SPRT41927/pdf/CPRT-110SPRT41927.pdf,p.3.
[4]《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6963009.html,2016年11月7日。
[5] Hans Morgenthau, “A PoliticalTheory of Foreign Aid”,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2), 1962.
[6] CRS Repor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oft Power” in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April 2008,
https://www.gpo.gov/fdsys/pkg/CPRT-110SPRT41927/pdf/CPRT-110SPRT41927.pdf, p.97.
[7]《美媒:“笨拙的大象”已变成“敏捷的龙”》,环球网,
http://oversea.huanqiu.com/political/2008-11/293807.html,2016年11月9日。
[8]《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东盟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50824/050923043480.shtml,2016年10月16日。
[9]第三波调查时间为2010—2012年,第四波调查为2014—2016年。目前第四波调查的数据整理分析还未全部结束。
[10] Asian Barometer,Asian Barometer Wave 4 Survey,
http://www.asianbarometer.org/survey/survey-results, 2016-10-26.
[11]数据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Spring 2014 Survey Data”,“Spring 2013 Survey Data”,
http://www.pewglobal.org/category/datasets/?download=35293
[12]门洪华: 《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4期。
[13]吴金平、罗会知:《国家形象与当代中美日在东南亚的竞争》,《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14] 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n’s Image”,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4/07/2014-07-14-Balance-of-Power.pdf, 2016-10-26.
[15] Joseph Nye,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Wall Street Journal, Dec.29, 2005.
[16] 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n’s Image”,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4/07/2014-07-14-Balance-of-Power.pdf, 2016-10-26.
[17] Opinion,“Nalanda: ASoft Power Project”, The Hin-du, Aug. 30, 2010.
[18]《海外华人华侨已超6000万分布于19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2014lianghui/2014-03/05/content_31685623.htm, 2016年10月16日。
[19]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0]庄国土:《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21]《历史不能没有华人——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赞扬华侨华人巨大贡献》,《东南亚纵横》2000年第1期。
[22]庄国土等:《〈华侨华人经济资源研究——以华商资产估算为重点〉课题研究报告》,国务院侨办政法司编印,2011年10月,第6-8页。
[23]贾益民等:《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6-111页。
[24]奈斯比特著,蔚文译《亚洲大趋势》,外文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25]庄国土:《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26]谢成佳:《对华侨华人社团的几点认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 年第3期。
[27]贾益民:《华文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28]《最早的海外华文学校是哪一家?》,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94/40495/5200423.html,2016年10月18日。
[29]许梅:《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东南亚研究》2010 年第6期。
[30]周聿峨、陈雷:《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6期。
[31] CRS Repor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oft Power” in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April 2008,
https://www.gpo.gov/fdsys/pkg/CPRT-110SPRT41927/pdf/CPRT-110SPRT41927.pdf,p.88.
[32]张学惠、江作栋:《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载体研究》,《八桂侨史》1997年第2期。
[33]《华商助力中菲“破冰之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14日。
[34]方长平:《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35] Lai Hongyi,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Going for Soft Power,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6, p.5.
[36]裘援平:《华侨华人与中国梦》,《求是》2014年第6期。
[37]裘援平:《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38]《海外华侨华人支持中国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08/content_11669901.htm,2016年10月19日。
[39]《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06/c_126588952.htm,2016年10月18日。
本文刊载于《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