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由35岁增至75岁 内蒙古草原儿女实现生命跨越

时间:2017-5-8 17:01 0 202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菲龙网专讯】据新华社报道,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草原牧区疾病丛生,地方病、传染病猖獗,人均寿命不到35岁,蒙古族平均寿命甚至低至19.6岁。70年来,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卫生与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目前预期寿命已翻了一番,提高到了75.8岁。

“那时候,能活到60岁就算是高龄,多数人在30多岁就去世了。”今年已91岁的李昆说。尽管头发花白,但他精神矍铄,谈吐清晰。

他回忆说,当时王爷庙(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只有一家小医院,仅能看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但即使是小病,人们也看不起,就靠着祖辈们传下来的土方治病。“比如牙疼,用罂粟汁熬成药膏来敷;得了麻疹,挖出几条蚯蚓,捣碎了拌上水和其他药材和成药。”当发生疫情、大病,只得“求神问仙”。

据李昆讲述,那时村里的“大仙儿”常常在晚上出来,他们身裹白布,嘴里含着红纸做的“长舌头”,手里挥舞着红绳,用一种奇怪的腔调跟病人要钱要东西。李昆母亲再次分娩时也请了“大仙儿”,但也没救得了他的母亲和肚子里的孩子。自治区成立之初,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600/10万,婴儿死亡率430‰。

在民族人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提出了“人畜两旺”的工作方针,全区把防疫、打仗、生产并列为内蒙古的三大任务,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内蒙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保障能力大大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以来连续10多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了目前的15.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02‰。

李昆感慨地说,现在再不用为传染病提心吊胆,城市居民家门口就能看病,牧区百姓有“小药箱”,住院费用一半多都能报销,社区里有供老人锻炼、娱乐的健身器材和棋牌。“咱能活这么大岁数,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

现在,内蒙古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参保居民。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筹资分别达到572元和565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60%和53%,超过国家50%的要求。

去年,内蒙古出台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意见,要求把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大喇嘛套布嘎查,60岁的蒙古族农民赵青山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贫如洗”,如今已顺利脱贫退档。他说,自己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半的治疗费用可以报销,剩下的自费部分又因旗政府给买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绝大部分也可以报销。内蒙古还推行家庭病床服务,打个电话医生就来到家里看病。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把健康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内蒙古所有的嘎查村都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旗县区设有多个大型综合医院。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4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6.2万人,床位13.4万张,分别是1947年的442.3倍、32.4倍和258.2倍。一个较为完善、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

“我是捡回来条命。”62岁的刘连堂说。两年前的一天,他的“胃”突然疼痛难忍,村卫生室医生张宝平及时出诊发现他得了严重的心绞痛,赶快给他服用了急救药,又迅速送他至医院救治,这才化险为夷。刘连堂家住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土城子村,过去这里一直缺医少药,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夫既给骡子看病又给人看病,闹不好就把命搭进去了。

近年来,内蒙古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3月底,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公立医院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

内蒙古卫生计生委主任欧阳晓晖表示,当前内蒙古正持续深化医改,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发展蒙医药中医药事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努力为内蒙古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