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华社会] 报社没记者学生不识中文 从华文报文学教育重新认识菲律宾

时间:2017-6-3 22:10 0 395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报社没有记者、学生不识中文──从菲华报纸、菲华文学与教育重新认识菲律宾
作者:青鸟

我们对菲律宾的移民一点也不陌生,左邻右舍至少都会有一个,她们离乡背景、在暗夜哭泣、被乡愁撕裂、期盼着是否有天可以真的回家──这样的同情想像其实是我们对于他国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菲律宾移民就是一群在外奔波的菲佣。”这样的印象也深耕在文学轨迹上:“‘东南亚华文文学’被简化成某个他者(the other),其存在仿佛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台湾或中国)’的文学”更优秀、更完整、更值得学习模仿。”

“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的店主张正与廖云章从经营“四方报”以来,就热切地为南向议题奔波,为了让东南亚朋友可以把台湾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周末举办阅读专车,也开立这间只借不卖的公益书店。这场讲座正是希望透过这里长期耕耘的东南亚议题,从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菲律宾,去想想我们刻板印象里充满的谬误。

讲者杨宗翰曾旅居马尼拉,关注菲华文学与教育。他从在台湾的菲律宾人学习华人文化,和在菲律宾的华人是否真的有健全的文化学习管道,来看待我们政府自以为是的南向政策,到底做了什么?

“菲律宾是离台湾最近的国家,台湾读者却对菲华文学完全陌生。讽刺的是,菲律宾华文作家在1980年代以前,一度以台湾作为主要发表园地。”那样的“一度”,已经被腐败和混乱吞噬了。

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菲律宾被称为“千岛之国”,总计人口逾亿(位居世界第13名),华人约占1.5%。宗教多元、地域上也有北中南的差别,宗教冲突、恐怖攻击等矛盾在这个千岛之国时有所闻,也不乏Makati这种比台北市信义计划区更为繁华之处。在台湾人心中,“菲律宾”三个字常被粗暴化约为菲佣、廉价、黑、遥远、落后等词语,连公众人物都常不假思索地喊出:“台湾不要成为第二个菲律宾”,连菲国当地华人都习惯用“番仔”“番仔话”指菲人。

“他人的千万种面貌,不在我们的关怀之中”,即使当地的华人也是如此想像。“番”这个词在菲律宾没有被颠覆,始终成为一种既定用词。我们并不知道菲国是距离台湾最近、亚洲最早拥有捷运、曾经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有国家,驻菲律宾台湾经济文化办事处更是台湾第五大驻外“使馆”。

要重新认识菲律宾?杨宗翰从华文报纸、华文教育到华文文学讲起。

1. 华文报纸:

菲律宾的五份华报是《联合日报》、《世界日报》、《商报》、《菲华日报》、《菲律宾华报》,全菲超过一百所华文中小学,由“华菲校联”为主,而1980年代以前更以华人作家为主要发表元园地。今日菲律宾华文报多已撤除文字记者仅保留摄影,主要文章内容常剪贴自两岸三地的报纸或通讯社新闻。当地的“报导”多任人自撰自投,缺乏公信力,仿佛人人都是马尼拉通讯社的一员。

在这样内容贫瘠的情况下,讲者杨宗翰说:“给我一个读华文报的理由。我喜欢读报,每天我都会花上几个小时,一个字接着一个字,虔诚恭敬且心无旁骛地读完手边每一份报纸。就算早餐的咖啡变冷,牛奶发酸,对岸飞弹快打过来,先等等,等我看过报纸再慢慢应付。”

2. 华文教育:

“从根烂起”,学生虚报的数字过高,在存亡绝续的历史关头,我们应该要勇敢地承认现处之困境。长久以来两岸为了扶植与收编,免费提供许多课本,学校再贩售给学生,因此华文学校几乎是商人的竞技场。真实的学生人数也是不能说的秘密,因为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已成为“华侨学校菲化”后的最大危机。

以教师为例,并非专业优先,许多自中国大陆或是台湾等地移居至菲的移民“教师”,绝大多数皆属嫁至菲国的家庭主妇,以抽空和打发时间来教书为主,专业可想而知。而台湾教育部派遣师资赴菲多以解决失业问题为主,“赴南方、下南洋”成为解决政策上解决失业率的问题之一?有效吗?相对于中国则从2004年就开始有计划的推行教师计划,栽培有品质和专业的教学方式,重视程度不可言喻。

另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则是:华校的“督课”制度(补习制度),补习胜过日常教学,校长跟教师收桌子费、教师跟学生收补习费,让原本应该在学校进行的教学模式转移到补习,本末倒置,然而经过了“十年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却不会讲流利华语、无法读报更写不出半篇文章。

3.菲华文学:

起点可上溯至1934年的《天马》、《海风》两本华文新文学刊物,菲律宾从1972年的马可仕(Ferdinand Marcos)总统宣布戒严法(军统)后,各报不得不关闭文艺副刊,直到1981年军统解除后才百花齐放。禁锢的10年间是文学消逝的快速期,因此南向国家里头,只有东南亚的文学作家以“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表现”最引人注目,旅居台湾的作家与学者有张贵兴、李永平、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陈鹏翔、张锦忠、林建国⋯⋯等,目前都仍活跃。

菲华文学一度有过二十四家文社或诗社,加入成员逾两百人,已结集出版作品则在两百种上下。可惜菲华青年多半对这类组织或刊物兴趣缺缺,生活语言依旧以菲语及英语为主,选用课本则偏爱强调对话、力求简单的生活华语(台湾出版)或说话(中国大陆出版)。主流思维既然只要“简单”,那就只剩下语言、没多少文学了。

2009年起由杨宗翰策划与主编共21本《菲律宾.华文风》书系,在台湾的秀威资讯持续出版发行,盼望能透过这个书系,让台湾读者在台湾阅读菲华文学的过去与未来,也让菲华作家看见台湾读者的存在。另外,以英语或菲语创作的“华人作家群”,同样表现出华人的心态与思想,同样也面对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困惑,这批作家、作品也十分值得关注(华文作家翻译为菲语、英语之作亦然)。

杨宗翰认为,灿烂时光用心举办这个讲座,正对应出台湾对东南亚的陌生与无视,以及因为缺乏配套政策而仅剩下的单点宣传,一如2009年台北国际书展泰国馆所呈现的虚无,让台湾对于东南亚的理解层次永远停留在外劳仲介与廉价观光,永远难翻转东南亚真正的定义。

杨宗翰最后提到:“如果我们一昧强调独特、纯粹、传统与认同,必然会越来越种族主义化。”台湾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究竟距离东南亚的真实有多远,而真实的他们和同属南岛语系的台湾距离到底有多近?

这么远,那么近。真正的答案,或许就在与阅读相关的种种行为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