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菲律宾资讯
›
在菲日志
›
《菲律宾华侨史话》从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 ...
菲龙网管理员2
有 558 人收听 TA
7906
主题
8316
回复
13244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在菲日志
订阅
|
收藏
(
109
)
菲龙网管理员2发布过的帖子
8/1644
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就大马尼拉地区枪击案答记者问
0/669
中国驻菲大使馆发言人就一个中国原则发表评论
0/574
吗拉汶市长黄玉丝礼访华侨大学吴剑平校长
0/2415
吗拉汶市长黄玉丝礼访厦门市政府
0/2144
马尼拉市监狱工作人员因向囚犯贩卖大麻油被捕
0/595
240万比索的大麻植物被铲除
0/626
陆运署将临时车牌禁令截止日期延长至12月31日
0/538
艾滋是艾滋,猴痘是猴痘。专家澄清Mpox与HIV无直接关联!
0/2044
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呼吁副总统“做正事”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菲律宾华侨史话》从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
时间:2017-6-11 10:24
0
3647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菲律宾于194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但殖民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状态的彻底消除。
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菲律宾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在整个东南亚是最高的。到20世纪末期,菲律宾仍然是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估计有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10%的人口不得不到海外充当合约劳工,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著名的“菲佣”。
经过数百年殖民统治的潜移默化,土著菲人对华人形成了怀疑和藐视的态度。在后殖民地时期,实际上仍把华人当作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一有风吹草动,就煽起反华排华的浪潮。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菲律宾政府对华人的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限制排斥转为较为宽容的政策。通过放宽归化条件和简化入籍手续,同时菲化华校,促进对华人的同化,希望最终达到利用华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大量菲华归化入籍
西班牙殖民时期,华侨还是可以轻易地申请归化为西班牙公民的。基本上,原来居住在菲律宾的人,不分国籍和种族,都是菲律宾的国民。出生在菲律宾土地上的人,也自然取得菲律宾国籍。但那些时期,咱们华侨还不想放弃泱泱大中国的国民身份呢,而且那时也没有改籍的必要。
美国统治时期初期,沿袭了西班牙的做法,并和美国国内一样,采用“出生地主义”。
但后来,美国把排华法案植入菲律宾,华侨入籍变得异常困难。华侨和菲律宾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争取到了独立,以为可以扬眉吐气,没想到,情况变得更坏。
独立以前,菲律宾政府规定,只有经营合法工商业的华侨及其子女、侨校教师、留学生及科技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等几类华人可以入境居留。
独立后,为了严加管制外侨,不仅华侨移民配额少之又少,还大幅度提高外侨居留证费及移民手续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不少于1937年至1941年回国的华侨要返回菲律宾,但菲律宾以种种理由限制华侨返菲。中方经过外交努力仍告失败。
战后数年间,有5000多名华侨眷属以游客或学生身份进入菲律宾,1949年政权更迭,他们以无法返回中国大陆为由在菲律宾逗留,但一直没能获得永久居留权。这些所谓“逾期游客”,在此后的25年间成为菲中关系的棘手问题。
从1946年菲律宾独立到1975年马科斯下令让大批华侨归化入籍之前,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不让华侨融合到主流社会。而同一时期,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允许华侨入籍。
尽管归化入籍的条件相当严苛,面对越演越烈的菲化运动,为了求得平等的生存权利,申请入籍的华侨越来越多。
1975年,马科斯总统发布行政命令,放宽华侨归化入籍的条件,简化手续,大幅度降低申请费。又下令让逾期滞留的1787名华人获得永久居留权,解决了拖延25年之久的“逾期游客案”。
为什么菲律宾的对华政策有如此之大的转变?
马科斯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政治嗅觉相当敏锐。他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已发生转变,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要在1971年7月秘密访华,他赶紧于同年1月就表示要调整外交政策,次月就宣布要和中国建交。
马科斯这么做还有国内经济方面的原因。美菲贸易衰退,1954年签订的菲美贸易协议即将到期。当时菲律宾因镇压南部穆斯林运动,与印度尼西亚和阿拉伯产油国家的关系都不好,国内出现了能源危机。南部地区的大米供应又出现了问题,急需进口大米填饱肚子。
而中国做出承诺,向菲律宾椰油、木材、糖等产品开放市场,同时向菲律宾出口石油和大米,价格还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真是解了菲律宾的燃眉之急。
马尼拉政府得了这一大好处,还是很不放心,与中国建交就势必要与台湾断交,万一大批华侨自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通过华侨进行渗透可怎么办。思来想去,菲律宾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华侨国籍问题,使他们认同菲律宾。
根据1975年马科斯访华期间发表的中菲联合公报,“已取得对方国籍的公民,都自动失去原有国籍”,归化入籍的华人不具有双重国籍,不再是华侨。
到了21世纪初,据估计,华人中的菲籍公民已超过90%,外籍华人仅三四万人。在经济上,归化的菲籍华人不再受针对华侨的菲化法案的限制;在政治上,华人族群开始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菲律宾华人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形势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1986年马科斯独裁政府倒台后,新政府继续执行对华人相对宽松的政策。阿基诺总统于1988年出访中国的前夕,签署了《外侨合法化法案》,使数千名在1984年以前非法入境的华人可以在菲永久居留。
炎黄血脉终于被认可为菲律宾民族的组成部分。走到这一步,华侨华人品尝了无数心酸泪。
两族通婚出现新现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华通婚比例大大下降。
基于美国1903年在菲律宾实施的移民法案,只有官、商、游(览)、教、读五种人及前二者的眷属可入境,且批准手续严苛。但还是有不少华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菲律宾,华人妇女也陆陆续续地前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37年-1940年间,在美国当局的允许下,7000名菲律宾华侨眷属以难民身份来到菲律宾,其中大部分是华侨的妻女。华人的男女性别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18年的13:1,一下子升高到5:1,到1939年已经是3:1。在外辛苦了一天的男人回到家,有了热汤热饭,有女儿家娇滴滴的呼唤声,华人社会不再是“和尚村”。
以中国人的个性,能娶到华族女子做太太,当然不愿再找菲女。
这时候,两个民族之间也互相看不顺眼。华人觉得菲人懒惰、不可信,菲人觉得华人狡猾、自私,其实这些坏印象是一直都有的,只是到了这个阶段,各自社会都正好掀起民族主义浪潮,激化了矛盾。
华人是注重仪式感的民族,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定要遵循旧礼,风风光光,像菲人那样买上三两斤糖果饼干,泡上几杯咖啡牛奶,再弹个吉他跳个舞,就算了事,是万万接受不了的。娶了番婆,就会被邻里朋友看不起,再难回到华侨群体里。菲律宾少女婀娜多姿、热辣诱人,但谈谈朋友可以,娶进家门就差不多意味着众叛亲离,而且连打工机会都难找。更可怜的是,生下来的孩子会被唤作“十一点仔”,意思是说是晚上偷偷生的。
娶菲女还有个现实问题,按照当地的婚俗,男女结婚后,男方要同女方家人住在一起,并要承担起赡养全家老小的责任。形似入赘,娶一个人等于娶全家,这对于中华大丈夫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异族男女关系。面对战乱,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两族人民并肩抗日,患难与共。在亲密接触之后,藩篱拆除,原来对方不是那么讨厌啊。
战争结束后,人们发现,不仅有华男娶菲女,还有华女嫁菲男的,而且后者的数量有时还超过了前者。这是个从来没有过的有趣现象。战后,华人男女比例已大体平衡。“丁男”愿意娶菲女,“甲女”却常常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华男,优质剩女就把目光投向了异族男青年。特别是学校里的男女同学,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没有了社会阻力,他们得以顺利结合。
菲律宾独立后,经济民族主义高涨,针对华侨的菲华法案层出不穷。1954年的“零售业菲化案”对华侨生计的威胁最为严重。这个法案规定,只有菲律宾公民或全部资本为菲律宾公民所有的组织、合伙公司或股份公司,才有资格直接或间接经营零售业。在菲律宾,有半数华侨以经营零售业为生,这下何去何从?加入菲籍,改变外侨身份?当时菲政府对华侨申请入籍所规定的手续之繁、费用之高、期限之长,令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剩下的一条路是与菲人合作。许多单身汉或是妻子不在菲律宾的,就选择了与当地妇女“结婚”这个途径。其实只是同居,多数没去办理登记手续。因为依据菲律宾法律,本国妇女如与外侨正式登记结婚,便自动丧失本国国籍。
娶菲女的好处,不仅仅是获得继续经营零售业的权利。一个人的背后,是一整个家族,是一张社会网络,如果这位菲女刚好是位富家小姐,这张社会网络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与侧重男方世系的华人社会不同,菲律宾社会是个双系社会,女方亲属和男方亲属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华人男子与菲人女子结婚,可以依靠女方家庭获得当地的经济网络和社会关系。
在菲律宾社会大环境之下,华人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入乡随俗是很正常的,跨种族的家庭逐渐菲化就更不可避免了。不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菲妻反而常常被“华化”。家族里打麻将“三缺一”,可以叫上菲妻,因为她早已学会了这个经典游戏。回到中国,家乡人很惊讶地发现:“番婆”居然也会讲闽南话,还会一起拜菩萨。孩子在家里常常被老妈吓唬:“你们再不学会讲闽南话,小心阿爸把你们赶出家门!”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菲律宾华人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华人社会相对封闭,嫁娶一般都自觉自愿地在旧有的朋友圈里进行,讲求门当户对。华人没有因现实利益与菲人通婚的必要,但华侨华人与菲律宾人长期同学、同事,也有因此产生感情结成佳偶的。
“两头家”两头矛盾
20世纪中叶,在下南洋的华侨群体里存在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两头家”,华人在家乡已有了妻子,但下南洋后,出于感情或实际生活需要,又与当地女子建立另一个家庭。这并非是这名男子欲享齐人之福,而是不得已之事,往往是三方都陷于痛苦与矛盾之中。
一位曾先生说:许多厦门禾山人在苏禄娶番婆,有的其实已在唐山娶了老婆。他们还是会按时寄钱回去。还有位何先生说,1951年恢复侨汇之后,我们又能收到父亲寄来的钱和信了。但父亲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一直没让我们知道的事情:他已经在菲律宾另外娶了个当地女人。母亲哭了几天后,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她还指望父亲将我们都带到菲律宾。母亲和我们一起到菲律宾后,她经常念叨我:你要好好把父亲的生意接过来,要知道你父亲是有娶番婆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华人丈夫长期与菲律宾妻子相处,自然感情深厚。但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他又不能抛弃结发妻子,内心是愧疚与纠结的。如果他把家乡的妻儿接到菲律宾,这个“两头家”的矛盾就变得更加现实与急迫了。他可能与结发妻子住在一起,但周末与番婆团聚;也可能是另外的形式,但总之两头都要妥当,相当辛苦。如果继续把原配妻子留在家乡赡养老人,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但长期的分离还是会让丈夫与结发妻子之间显得疏离陌生。而接到菲律宾的孩子,不仅与父亲生分,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也常有现实利益上的纠纷。
不论菲华通婚如何现实,婚姻、家庭、亲情,令菲华两族相互影响,不断融合。
(来源:厦门《鹭风报》)
菲律宾
,
华侨
相关帖子
【菲律宾烤乳猪合集】聚会首选,众多品牌哪家强?
菲律宾最高法院维持三涉毒中国人无期徒刑判决
菲船只起火,中国渔船提供援助,32名菲人获救
大佬们 您的企业年审搞定了吗?
菲希中国资助南北铁路南线项目
龙钢西安轧钢厂棒材计划搬迁至菲律宾
菲富人陵寝成贫民窟:白天为“死人”打工 夜里在墓地睡觉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