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译名漫谈

时间:2018-3-5 11:02 1 277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书欣(原载于《世界日报》)
  
菲律宾华文报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悠久,但是,如果与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比较的话,那要晚几十年。不过,著名的《大公报》仅仅于一九零二年创刊,那比它早十多年了。
  
海外报华文报与两岸四地的报刊不一样,除了必须掌握华文,还必须懂得当地和其他的语言和文字,否则无法吃这新闻碗饭。此外,无论是资源、环境、受众、市场,都有一定的限制,不如其他地方那么充裕。
  
在海外办报,因一大部分的新闻必须翻译,因此翻译这道工序在报纸的制作过程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过去本地华文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进入报社工作的员工,必须从“校对”做起,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转为外勤记者或电讯翻译员,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
  
本地或外国的新闻,原文均为本地或英文文字,必须翻译员把它译为华文才能见诸报端。这里,不妨谈谈翻译过程中一些趣闻轶事。翻译员的水平决定电讯翻译的品质,只有熟练掌握了两种文字才能做好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里,谈谈一些人名和地名的翻译。
  
因为本地受众大多数是闽南人,因此,人名、地名大都根据闽南语的发音翻译,一部分却是根据翻译人员的认识翻译。试举一例,Supreme court,过去翻译为“大理院”,虽然这是古代司法机构的一个名称,但是现在人们不大能够理解,如果不是本地读者,可能不知道它是指什么机构。有些译法甚为特殊,例如:BA,译为“描”;NA,译为“拿”,乍听起来非常别扭。 “描笼涯”,这是音译,外来人士根本不知所云。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必须跟着时代发展,过去一些翻译错误或不合时宜的人名地名,在条件允许下应改正过来。例如:过去翻译的“大理院”,应该改为“最高法院”;“国警总监”,应该改为“”警察总长。遇到BA,也不一定非翻译成“描”不可。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才能做好翻译这个工作。

1回复

热心市民林先生 发表于 2018-3-5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说的太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