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乡情

时间:2018-7-27 11:03 0 252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吴荣德(原载于《商报》)

一、在老家(2)

要讲石狮的知名度,应该从三十多年前与故明培兄、故文炳大哥、故惠民大哥、故金亮兄以及友铁兄、健忠兄、金城哥、芳楠哥、钟英大哥、经软兄合资所组成一家专门放映、宣传老家祖国的菲长城影业公司来说起,菲长城影业公司是与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出入口公司合作经营的,而菲地长城影业公司的办事处是设在华人区范伦那(Juan Luna)国家金融中心大厦(State Finance Center Building),曾在王彬街的亚洲大戏院连续放映有二年足的中国影片,并在菲国举办数次中国影展,又邀请多位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登台表演,受到菲华无数观众真心实意的热情欢迎,对推动中菲两国电影文化艺术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记得数次带领电影团队到菲,作为团长的有中影出入口公司的总经理胡健,以及其他诸位人民政府的领导人,而演员有张瑜、斯琴高娃、戈春艳、刘琼、严顺开、潘虹、朱琳、丛珊、许还山、殷新、徐娅……等,一大群当时在中国甚有名气的演员,通过与这一大群来自中国电影代表团全体成员多次的相处相识,还有参加菲新联公会、菲致公党、菲各界联合会、菲和平统一促进会时,又认识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大小官员。让我了解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贵客,有做官的,有演戏的,还有富裕的,众人不但熟悉石狮,竟有不少人主动向我谈及经常前往小小的石狮街购买进口货,说是进口货,名称较雅较好听,其实有不少是走私货,包括洋香烟、洋酒、手表、服装、鞋袜、手提包、收录音机、电视机、药物、日用品……等,这些进口货有小部份是由居住在香港的老乡,返里探亲随身所带入境,而卖给石狮街的私人小商店,再出售给大众的。但大部份的货物,是由台湾、金门、马祖的渔民同胞,用渔船与咱闽南一带的渔民在海上交易而成,这也可说是民间,也是两岸同胞最早的小三通,后来,两岸领导,也跟着这小三通的健康道路而行到大三通,确实咱闽南石狮人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前月,参加菲律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十六周年暨第八届职员就职典礼,所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亚洲论坛,听了不少专家、学者大谈而论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事,其中有数位来自台湾省社团领导,开明爱国志士,其中有位见多识广,也较有深入调查研究的巾帼英雄说:自小三通后,两岸人民本着血脉相连,诸神同祀,风俗相通的事实。因此,两岸同胞们通过大量友好来往,而青年男女相亲相爱,又喜结良缘并开花结好果者,有数十万人,这数十万人,是当今两岸和平统一最坚强、最实在的力量。

续谈老家,记得原有的我们湖格乡分为七个生产小队,吴厝居四个,而杨厝居三个,而大队部办事处是设在杨厝,并向乡贤杨天革、杨胜利昆仲家族所借之二层大洋楼。根据历史所记载,我们湖格村有杨、吴二姓,历来是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互相通婚,因数量太多,实难以统计共有多少?可说从满清、民国到今天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均是十分友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负责领导我们湖格的乡贤、精英众多:有杨思炎、杨人恭、杨人乐、杨文元、杨思歪、杨瑞碧、杨人瓶、吴文雅、吴连炮、吴祖鄙、吴文选、吴国响(向)、吴金炼、吴特别,还有妇女主任吴秀丽、财政主任杨思央和文书吴泽民、吴国显……等均是不错人选。也记得当时有位领导湖格的吴文雅,书读不多,口才甚好,每当在杨厝祠堂开群众大会,我都聚精会神听他讲完,可惜他英年早逝。也由乡贤健康所提供,而让我记得又了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湖格革委会主任是吴泽国,他同时任村长,而当时的村支书是杨文元。也记得,我湖格村的邮政办事处,也是设置在乡贤天革、胜利昆仲家族二层洋楼的底层,而负责此邮政工作的是一位甚有责任心的大婶,大名叫陈乌世,她也是我亲堂吴金泽的岳母大人。又难忘人民公社大办食堂,整个湖格(杨、吴)二姓有众多人口的大食堂,是设置在杨厝,是振康、金品、秀金、胜利,也是这四位曾一同就读老家民光小学的同窗同学,在他们住家居屋群中的其中一间旧大厝,而至今我尚不知此大食堂之旧大厝建筑物,是否属我这四位同学之家所有?也记得同班中有一同名不同姓的吴胜利、杨胜利及杨水康、吴水康,虽然至今七十年过去了,而有些同班同学,那怕相处不足半个学期,但我也永记大脑,实难忘怀矣!也深知那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食堂,虽设置在杨、吴较为中心的位置,但有时遇到大风雨,看到由杨厝尾或前埔,也是吴厝头的老阿伯,尤其是扎小脚的老婶、老姆,提着那装饭的煲仔、罐仔,要到那遥远之地取那每天的食粮,确实苦不堪言矣!后来咱英明的人民政府可能觉察到办大食堂的缺点,因此大食堂办后不久,也就即时关掉并永远停办。

“不识字真像青瞑,不知天地圆或扁,白纸黑字摸平平”──这是在我童年经常听到我那仁慈、节俭又勤劳,也是文盲的老祖父真心所教示。同时,了解到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而咱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在农村,经常听到“扫盲”这二字,看到政府选派老师或有学问的知识份子教那些不识字的广大农民及家庭主妇学文化。也在那年代,国家成立初期,确是一穷二白,为了扫盲及办学,在我们闽南侨区,绝大多数农村均无校舍,也无财力可自行建置校舍,唯有借自己村中的民房作校舍。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