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09999999999
本站在线客服
菲律滨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菲华文学作品展暨新书发布会
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律滨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菲华文学作品展暨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8-10-13 10:35 0 121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心社菲律滨分社讯:十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本社与菲律滨侨中学院共同主办“菲律滨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并菲律滨华文作家协会、菲律滨千岛诗社及菲律滨中正学院协办。届时中国大陆香港、北美、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四十多名海外学者、高校领导、评论家、著名作家与知名出版社编审主编来访,参与研讨会、菲华文学考察及资料搜集等。会后将出版论文创作集,由傅拱辰慈善基金会赞助。期冀菲华文学走进校园、走向世界,加强菲华文学国际推广及传播研讨。
   
十月十三日晚上七时假世纪公园酒店举行开幕仪式,次日起召开菲律滨华文文学论坛,参访马尼拉华文学校,以及菲华历史博物馆暨菲律滨华文文学馆等项活动,期间并与菲华作家交流。
   
十月十八日晚上七时假豪门海鲜酒楼举行菲华文学作家作品展、新书发布会暨闭幕仪式。菲华文学作家作品展暨新书发布会将以菲律滨华文文学团体为单位进行书籍和刊物的展出,且期冀菲华作家提供个人作品书籍参展,同时欢迎菲华作家未曾发行之作品参与新书发布会。
   
菲律滨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海外协办单位为美国文心总社、香港《文综》杂志社、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及捷克华文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文心社菲律滨分社成员为社长张琪(张子灵)、副社长陈嘉奖(椰子)和许东晓,以及菲律滨侨中学院校长黄婉蓉博士。
   
白舒荣女士为“
菲律滨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海外区域主持人。作家白舒荣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文综》文学季刊副总编辑、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以及多家海外华文文学社团顾问等。曾任中国文联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等。出版《白薇评传》《热情地大丽花》《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以笔为剑书青史》《回眸——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的缘分》《走进尹浩镠的故事》《华英缤纷——白舒荣选集》《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合着《中国现代女作家》《寻美的旅人》等数百万字。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等多套海外华文作家丛书。
   
敬请菲华文学作家文友先行收集个人创作书籍以及将发行的出版作品,以便参与各项活动共襄盛举。
   
敬请文友将参展文学作品于十月十三日带到开幕会场或十四至十八号送至豪门海鲜酒楼施超英(Virgie Ty)经理处。

语言的温度和文学的广度——读白舒荣的《海上明月共潮生》

朱云霞:

第一次见白舒荣老师,是2016年参加一次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在美丽的布拉格,每一位作家的发言都会提到作品的知遇者——编审——白老师,而她安然、优雅又低调,对我来说犹如一个“文学”之谜:她以怎样的方式发现了他们的文字?以怎样的情怀推动他们在大陆的传播和接受?又是怎样的热诚让她几十年如一日深爱着海外华文文学这方“边缘”之土?阅读她的评论文章,我才恍然,她对文学和方块字的珍爱,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编辑者的敏锐和工作习性,更源于她作为一个知识份子的理想:这个“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教育培养成长起来的文化人,自觉不自觉总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在她看来,“作为母语国,理应为异域他乡的华文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理应将这些辛勤耕耘的华文作家和作品介绍给世人”。从《回眸——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的缘分》(2010年)、《华英缤纷》(2016年)到《海上明月共潮生》(2018年),阅读她的文字犹如走进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现场,办刊的曲折和执着,与作家沟通往来的真诚,文人相聚的雅趣……也因此,她的文学评论不同于学院派的学理性解读,她的语言是有温度的,观看的物件是作者也是朋友,而作品是审美的物件亦是她所呵护的花蕾,这些带有阅读札记、评述、研究性质的文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编辑家所呈现的文学的广度。

有温度的语言,你若听她发言、聊天,那是字正腔圆的北京话透过文雅气质的娓娓而谈,说作家、说作品她从来都不是一个旁观的编辑者。在以文字摹写作家素描的时候,她会带入评论者自身的情感——把作家当做朋友,在文学之外用生活交往中的感知体现他们的互动,从日常再现作家的内心和性格。比如,写陈若曦,一句“我与若曦结识甚久,在她美国的家、台北、上海、北京,曾多次相聚”,就让我们看到陈若曦个人生活变化的轨迹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而“走笔至此,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短发,T恤,拖着拉杆箱的精干身影。这是今年七月,若曦路过北京时,留给我的”就把一个最近期的作家形象“素描”出来,是君子之交的旧友,亦是因文学而相聚的知音。又如,用她精确灵活的语言写高阳,写他独特的个性是通过饮酒和说话的关系:“说他嗜酒如命,可能并不过分。酒对于他是食粮,是兴奋剂,是话匣子,几杯酒下肚后,人全然鲜活了起来”如此作家的形象和特征也就如在眼前,你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沉入历史深处编排叙事的作家,还是一个从日常走来的性情之人。而写王性初,竟然用了这样口语化的标题:“听罢他的爱情传奇,我连连嘱咐一定要写成小说”,这是随心随意却真诚的文友之言,更是饱含温度的关怀和期待。

白老师对作家的温度,有时又是“吝啬”的,并非不假选择的泛爱,她更看中文品和人品的协调一致,看中知识份子的气质和胸怀,这也正是她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的体现。因此她说黄春明是“作品和人品既经得起'远看'也经得起'近瞧'”的作家;而陈若曦是“坚持理想、无怨无悔”,一个被祖国文化深深吸引的非凡女性;杨逵则是铁骨铮铮为理想主义坚守的斗士;挖掘历史真相的蓝博洲是一位执着认真的探寻者……如此,通过几位台湾作家,就向我们呈现了的台湾文学的厚重,从日据时期的左翼坚守,到后来一代代对家国情怀的实践,笔触之下是肯定和赞赏。白老师写香港的曾敏之、潘耀明,陶然、张诗剑、陈娟等,也都以情义和他们对文学、文化事业的爱写出香港文化人的执着,这向我们展开一副文人相交的图卷,图卷的底色是跨越时空的从文字到文字的深情,亦从个人体验的角度勾勒出香港与大陆几十年间的文化交流。

不仅如此,白老师写作家,看作家,常常又是一种“拥抱”的姿态,这种“拥抱”是通过文学相识的默契,更是一个编辑从友人的角度给予的体恤和关爱。比如写陈瑞琳:“她是我们共同的好友,也是我们友谊圈子里可爱的开心果,哪里有她,哪里就有欢声笑语不绝。”这般亲密的情愫因文学的结缘而轻柔美好,更因对文学和作者的懂得,才如此赞叹:“创作和评论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往往难于同时兼顾,但瑞琳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写张翎时白老师写到一个细节,看到张翎和丈夫参加抗议活动游行的照片和现场镜头时,“不禁热泪盈眶”,这样热泪盈眶的“拥抱”不仅是对作家的拥抱,还有她对海外华人“中国心”的动容。这种“拥抱”有时候更多的是对作家的鼓励和肯定,尤其是对一些还在努力探索创作的作家,像说倪立秋:“跋涉过自己的诞生地和生活中的位置,通过坚忍不拔的顽强拼搏,终于将自己改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正是在这样的“拥抱”下,许多作家的作品经过白老师的选择和审视进入大陆的文学期刊,也正是这样一个编辑者对文学的热情鼓舞了异国他乡徘徊在文字世界的写作者们。

白舒荣老师说,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可遇而不可求。因文学而结缘的友情应该是醇厚美好的,在这文缘之中,她见证了自己和他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如同赵淑侠所言:“与每一位文友的交往,都是她人生中的新篇章,也是工作心得——她的工作便是联络中国大陆以为的华文作家。在这方面,她经验够丰富,成就斐然。”这是生命的分量。 《海上明月共潮声》所论及的作家从台港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日本,再回到中国现代作家,虽非刻意为之,但这种编排却形成有意味的架构,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时空流转,那些作家、那些文事在文学和汉字的沟通中显现出“华文文学”的跨越性、整体性特征。而在区域空间之外,是时间的历史感——从1980年代到2000年之后,散落的篇章勾勒出不同作家的特性、记载了文坛往事,以语言的温度体现一个编辑者的热情和真诚,以个体视角刻下时光之外的文学广度。(
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