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菲律滨华文报业的过去、现状和前景

时间:2019-10-1 10:02 1 459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蔡友铭(原载于《商报》)
历史背景

菲律滨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最早的菲律滨华文报刊是创刊于1888年的《华报》,之后出现过很多报纸,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华侨抗日团体出版的地下抗日报纸《华侨导报》、《大汉魂》等,一直持续到今日仍然能维持五大华报争鸣的局面。

今日,历史最悠久的要数1919年创刊的《商报》(前身是《华侨商报》),今年已经100周年。其余华文报纸分别是《世界日报》、《联合日报》、《菲华日报》和《菲律滨华报》。另外也有一些杂志、电视台(菲中电视台、菲华电视台)等。

但最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菲华新媒体。所谓新媒体就是指通过线上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脸书、微博等)发布新闻的新闻机构。虽然菲律滨华文报刊都拥有自己的网站,部分更有微信公众号,但这些仅仅是“附加服务”,其主要业务仍然是印刷报纸。

菲律滨华人新媒体包括菲龙网、菲信网、华语社区、福建东南网菲律滨站等,主要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服务华人读者。

菲律滨华文报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菲律滨华文报业的黄金时代,由于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华文报分成左中右三派,但由于许多工作人员都是战后和解放初期移民到菲律滨的人才,因此华文报有自己的记者、撰稿人、漫画家、评论家、资深编辑、翻译、排字员等。很多编辑记者在移民菲律滨之前是中国的教师、学者、教授、记者等,人才济济。

但由于冷战意识形态和华社左右两派的激烈斗争,加上当时的菲律滨与台湾有外交关系,中国国民党在菲势力如日中天,动不动就对华社进步人士和媒体抛红帽子。在这种情况下,《华侨商报》坚持刊登新中国的发展和最新消息,让菲律滨华侨华人能第一时间知悉故乡的信息,但这一做法得罪了当时的中国国民党驻菲总支部和国府“大使馆”。这导致1970年,菲律滨总统马科斯和中国国民党特务连夜绑架《华侨商报》社长于长城和总编辑于长庚,并用军机送到台北进行军事审判,罪名是《华侨商报》刊登中国大陆的新闻。这种公然绑架报人并送往他们从来没踏足过的地方进行军事审判,引起全世界媒体组织的哗然和谴责,国际新闻学会、菲律滨全国记者会、菲律滨海外记者会、国际特赦组织等纷纷致函台湾当局,要求立即放人,台湾在国际新闻学会的会籍也因此被吊销。由于国际压力,台湾当局一改强硬姿态,不再要求判处于氏兄弟死刑,而是分别“轻判”三年和两年“感化”。

台湾当局和菲律滨政府的不择手段行为,非但没让《华侨商报》关门,反而发行量大增,显示华侨华人对国民党的不满和对新闻自由的支持。于长城1972年出狱后移民美国旧金山,于长庚1973年获释后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就在《商报》的于氏兄弟系狱台湾期间,马科斯总统于1972年宣布全国戒严,关闭全菲所有报纸,华文报纸也未能幸免。

1973年,台湾国民党在菲势力动用关系,获马科斯批准出版一家华文报纸,于是将两份“党报”《公理报》和《大中华日报》合并成《联合日报》出版至今。

自从菲律滨政府1976年实施华文学校“菲化”,限定华语只能作为选修课,上课时间每天不得超过120分钟,导致华文教育一落千丈,也影响华文报日后的质量和发行量。菲律滨华社流行一句话,每当殡仪馆发来一篇“讣闻”,就意味着华文报少了一个订户。当然,这句话是夸张的说法,但恰恰说明了菲律滨华文媒体面临青黄不接,读者流失的局面。

1981年,马科斯宣布解除戒严令,当时菲中已经建交,一些爱国华侨纷纷集资,聘请前《华侨商报》的编辑部和制作部班底,出版《东方日报》,几年后改名为《世界日报》,由《华侨商报》前外勤记者陈华岳担任社长,前《华侨商报》国际版编辑陈振贤担任总编辑。

之后《菲华时报》创刊,由前《华侨商报》记者庄文成担任总编辑。

一直到1986年2月菲律滨爆发人民力量革命,推翻马科斯政权,于氏兄弟获新任总统阿基诺夫人特赦返回菲律滨,同年6月12日《商报》复刊,并出版至今。于氏兄弟回菲后,原本不打算复刊《商报》,认为《商报》的历史使命已完成,况且两人在北美都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家人也都在北美落地生根。但《商报》很多忠实读者及支持者说服了于长庚,认为《商报》应当继续服务华社,充任华社喉舌。戒严前各英文报刊与新闻媒介先后在新闻自由环境中复版,《商报》是唯一复刊的中文报纸。

于长城1990年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于长庚于200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商报》现在由于家第三代和一些华社领袖组成的董事会管理。

菲律滨华文报业现状和困境

虽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菲律滨华文报纸的发行量有所减少,但随着华人新移民社团的增多,广告量不减反升,目前最赚钱的是《世界日报》和《商报》,单单是社团贺词广告,有时候一天高达200多版。

这相信是菲律滨华人社区独有的现象。菲律滨华社人进行非正式统计,各种社团、校友会、宗亲会、同乡会、商会等大大小小高达两三千个社团,每当一个社团举行就职典礼或庆祝活动,都会邀请其他社团捧场,宴会场面达千人以上是很常见的情况,而这些社团都会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贺词”,例如祝贺某某人当选理事长,又或者某侨领的高堂要过九十大寿、子女结婚、毕业、得奖等,亲朋好友和所属的团体也都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这是除了商业广告以外,菲律滨华文报纸最大的收入来源。

菲律滨五大华报中,只有《商报》和《世界日报》有自己的印刷机,其余三家都是让当地英文媒体代为印刷。但各华文报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不是读者和广告,而是编辑部和制作部人才凋零。

由于华文报纸是晚间上班,工资低、工时长,再加上熟悉三语(中文、英文、菲文)人才有限,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许多华文报的编辑人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虽然资历非常深,但在科技方面一直很落后,有不少翻译人员和编辑仍然用纸笔写稿,许多社团的来稿也是用纸笔写的,报社不得不聘请专门打字员和校对员,这除了增加出版成本,打字员和校对员也很难请到。部分华文报更是只有一名打字员,一两个排版员,一两名翻译,一两名编辑支撑,其中一家报纸的打字员返回中国,报社一直请不到人,只能将所有稿件扫瞄寄到中国让该名打字员继续“兼职”打字,再传回来排版。(上)

1回复

MOONshineR 发表于 2019-10-1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Bayan通讯公司用户
秋之叶,颤颤于微风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