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月亮意象与故土情结

时间:2019-10-11 09:47 1 461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戴冠青(原载于《商报》)

 ——菲华诗人施子荣的咏月诗

读菲华诗人施子荣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少直抒胸臆的倾诉和渲泄,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所蕴含所潜藏的那种浓浓的情思和长长的韵味,并且为之而感动,而迷恋,而获得隽永的美感。造成这一美感魅力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施子荣诗词中那一个个独具韵味的意象,其中最多的是月亮意象。正是通过这一个个浸透了情感的意象,诗人巧妙地营造出一个隽永动人的诗意空间,意味深长地把他对故国家园的脉脉深情娓娓动人地传达给读者。
  
菲华诗人施子荣(1917-1992),原名施成柱,祖籍晋江。自幼对中华传统诗词有着执着的爱好和勤奋的研习,“虽早年少缘庠塾,然酷爱国学,尤好吟咏。学诗之初,效魏晋之风骨,步唐宋之雅韵,执着苦砺,志在有成”(施养炳、施梓云、施祥云《跋》)。加之在故乡和菲岛两地曾受教于多位诗词名家如李寿萱、李淡、汪照六等,“故十五岁既能诗,且出语惊人”(陈推之《序》)。及至营商创业有成后,“从此生活安定,得有余暇从事遨游吟咏”(施子荣《自序》),作品十分丰赡,计有千余首之多。

施子荣诗词意境丰美,造语精工,格调清逸,韵味悠长。纵观《施子荣诗稿》中的诗词,可以发现其诗以七律居多,其词以慢词为主。题材也十分广泛,咏人吟物,感时怀古,遣兴逸致,志庆奉和,均得到了尽情表现与抒写。吟咏的对象大至古战场民族英雄,小至垃圾桶臭豆腐,皆能入心入诗,铿锵有声,让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诗人广博的生活阅历、热情的生活态度和用心打造诗意生活的审美价值取向。

最吸引我的是施子荣诗词中那一个个别有韵味的意象。施子荣诗词创造了许多意蕴丰沛的独特意象,池鱼归雁,风花雪月,都以其独具匠心的传达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其中尤以月亮意象最为丰富。在《施子荣诗稿》中,仅直接以月亮为题的诗词就有20余首之多,如《醉月》、《新月》、《月蚀》、《迎月》、《赏月》、《追月》、《钓月》、《望月》、《明月》、《西楼赏月》《春宵坐月》、《江楼待月》、《市楼迎月》、《小斋观月》、 《元宵对月》、《秋月感怀》、《明月几时有》、《月夜登楼有感》、《一轮皎月照神州》等等。而与月亮相关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咏中秋诗也有20余首。由此不难看出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以及他倾注其中的浓浓深情。

清冷幽寂,可以说是施子荣月亮意像一个最鲜明的审美特征。翻开施子荣诗稿,可以发现诗人的咏月诗大多都凝聚着一种清冷的意绪,如:“万里清光映碧浔,海天似镜沉寂寂”(《醉月》)、“银钩屈曲知春冷,玉兔弯弓耐夜寒”(《新月》)、“举目风尘关塞冷,放怀湖海雨风频”(《月夜登楼有感》)、“緃眼明蟾玉样清,芦花萧瑟感秋晴”(《赏月》)、“秋风飒飒襟怀冷,坐待蟾光满海城”(《江楼待月》)、“蟾吐清光香桂蕊,星摇疏影落江波。年年此夕空虚掷,孤负灵心可奈何”(《追月》),等等。夜空寂寂,蟾光清莹,银钩春冷,玉兔秋寒,这些动人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尽是一种冰清玉洁、高寒寂寥的审美感觉。特别是在中秋月圆时节,读到这些诗句,胸中顿生高远明净之感,平日里那颗在滚滚红尘中漂浮的心儿也一下子沉寂于诗歌的意境之中,与诗人一起默默守望秋意中的高天,清风中的明月,回味其中所蕴蓄的百转千回的脉脉情结。

更有两首咏月诗,通篇的意境就是一个词:“冷寂”。现援引如下:

其一《望月》:

凉宵漏尽感千端,万里清辉望玉盘。露重霜繁银汉渺,波光水艳镜湖宽。

三生缘牒凭谁注,九转回肠借曲弹。为问人间如此夜,嫦娥可耐五更寒。

在清凉的月夜,沐浴着万里清辉,痴痴地凝望着玉盘样的一轮明月,手中漫弹着忧伤的曲子,不知谁能听懂我的九转回肠?只能借问月中的嫦娥,夜深了,你在天上冷不冷啊?

其二《寒宵坐月》:

匡床如水水如冰,坐对寒窗感不胜。风透银屏催夜漏,月斜窗格伴昏灯。

秦楼凤去行踪渺,越海鸿来别绪增。我与梅花同寂寞,回肠九转百思凝。

月色如水夜冷如冰,独坐寒窗望月,只觉窗内昏灯寂寂,窗外月光渺渺,夜风透过银屏袭来,让我不胜寒冷凄清。一腔离情别绪陡增,我如同窗外的梅花一样寂寞,纵有九转回肠,只能化作窗前的凝思。

可以说,这两首诗的意境真的非常美,不管是《望月》还是《寒宵坐月》,我都看到了一个心有千千结的人儿在清冷的月光下孤寂的身影,缠绵悱恻,动人心扉,有一种秦观或李清照的婉约之风,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和用心。

但是,为什么施子荣的月亮意象都有这么一种清冷幽寂的审美特征呢?诚然,也许是咏月时的节候使然。因为诗人的咏月诗大多写于“西风冷,叶落千山。秋草白。黄花灿烂”的中秋时节或者之后,这时气候已经转凉,一年也即将过去,在这个时节咏月,不免触景生情,悲秋惜岁或感叹年华易逝的意绪油然而生自在情理之中。

但我认为,如果认识仅限于此,那还未能真正把握到施子荣咏月诗的深沉意蕴。其子施养炳、施梓云、施祥云等曾在《跋》中认为,其父之诗是“爱国忧时思乡之情怀溢然纸上,诚'域外唐音'也。先严吟作诗词,好学之外,无非借以寄抒情怀,聊慰远寂,调释张驰,非为宣扬。”而施子荣也在自序中说自己选辑诗集“非敢附庸风雅。无非借此稍遂追慕中华文化之心,留示后辈知先世失学奋志之苦况”。由此可见,施子荣咏月诗那清冷的意象和幽寂的意境其实与其作为一个远离故乡久居异国的老华人的独特心境是极其吻合的。施子荣10岁即远涉重洋到菲律滨当学徒,13岁又返回故里就读乡塾,两年后又重渡菲岛经商。自此在菲岛拼搏奋斗,“为生计终日奔波”,后“余与友人合创协丰公司,刻苦经营,迄已四十五载,尚称顺遂”(施子荣《自序》)。常年在外奔波创业,艰辛劳累自不必说,对故国家园可望而不可及更是一种深沉的心痛,在沉郁悲凉难以排遣之际只好发于诗寄于词,正像诗词名家郑鸿善在该诗稿的序言中所说的:“华侨拓荒去国,梯山航海行役艰辛,漫长岁月难免离群生怨怀旧思亲,郁勃蕴积发为歌讴。及自缠绵悱恻聊抒胸臆。”和杜甫、李白、苏东坡等许多文人墨客一样,月亮恰成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华侨诗人抒情感怀的独特意象,正如他在《中秋赏月》一诗中所感叹的:“一篇梅曲词频诵,万仞云梯月可探。我本天涯新墨客,竟忘萍梗滞东南。”月亮尚可探得,飘泊天涯的墨客却把血脉之根遗忘在故土而不可得,那种切根之痛真的是深入肺腑感人至深,难怪诗人的咏月诗中的情感传达总是九曲回肠,心绪难平。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到诗人写于中秋或元宵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节前后的咏月诗为何如此清冷幽寂,其实月亮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波特莱尔在诗歌创作中曾提出“对应”论的创作主张,美国象征主义诗人庞德也认为其诗歌中所创造的种种意象,并非客观的景物而是心灵的“对应物”,英国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则把此称作“客观的关联物”。可见,出现在施子荣诗中的月亮已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而是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是诗人生命情结的象征。它们营构成了独具韵味而又积淀着丰富情感的意象,含蓄而独特地诠释着演绎着诗人对生存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诗人正是借此象征,蕴藉地抒发了一个客居异乡倍感孤独的闽南乡亲沉郁经年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别绪,深沉地传达了一个终生追慕中华文化却无奈身处文化边缘的华侨诗人对故国家园的独特思念和执着守望。

“鲲岛漫游新阁宇,炎洲尚恋旧山河。浮生到处随蟾影,莫叹良辰客里过。”如此,我们已经可以解读出施子荣诗词月亮意象的母题,这就是有意营构隽永动人的诗意空间来固守自己胸中那一方深沉的感情天地,意味深长而又别具匠心地传达出他对故土家园的不了情结。也许,这才是施子荣咏月诗的深沉意蕴所在。

戴冠青

戴冠青,现为泉州理工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历任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已出版文艺学论著《批评的喧哗》、《想像的狂欢》、《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文艺美学构想论》、《对象与自己》,小说集《梦幻咖啡屋》,散文集《泡茶时光》,主编《施子荣诗词论集》、《作家笔下的泉州》、《积淀·融合·互动》、《诗海探骊》、《文学写作教程》等数种,发表文学作品和文艺学论文三百余万字。

1回复

raindhy 发表于 2019-10-1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香港 环球全域电讯国际互联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