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王晓梅: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何种文化意涵?

时间:2024-2-21 11:21 0 36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吉隆坡2月20日电 题: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何种文化意涵?

——专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系主任王晓梅

中新社记者 陈悦

72a87b06b7f04a83bcd3e74ad8c06e0f.jpg.jpg

“巴刹”(意为集市)、“咖啡乌”(意为黑咖啡)……普通话使用者在马来西亚,几乎都会接触到不少这类“听得懂”却未必“理解得了”的特有词语。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系主任王晓梅等学者,从建立语料库开始,历经十年努力,出版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对逾2000条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进行全面性汇总和梳理。马来西亚华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特有词语?它们来自何处,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王晓梅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与汤志祥、庄晓龄等学者编纂《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初衷是什么,有何历程?

王晓梅:我们编纂这部词典,是想记录和描述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汇,令其走进国际华语研究视野,增进人们对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汇的了解。我们相信,马来西亚华语词汇是全球华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华语词汇系统中的宝贵资源。

这部词典的编纂前后历经10年。编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词条在2016年收入《全球华语大词典》;第二阶段则于2019年开始,编写组在《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经验基础上,吸收了“全球华语”的理念以及近期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研究的成果,力图将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及其他华语圈联系起来,为全球华语词汇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9125637687133121716.jpg.jpg
2017年12月,首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第四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勤 摄

词典总计收录2182条特有词语,语料来源于马来西亚各大华文报纸、华文文学作品、杂志以及中文网站等,除了收集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政治生态、教育制度、民族文化等的特有词语外,也收录了通行于马来西亚华语的方言词汇以及字母词。入选词条的标准则参照了词汇的使用频率。编写体例上,在传统的简体字形、汉语拼音注音、释义之外,还增加了繁体字形、词类标注、语源信息、其他地区的对应词汇等内容,体现了词典编纂的“全球华语”的理念。

词典还将特有词语在其他地区的变异形式以“又称”标注,如“巴刹”词条标注其在中国内地为“市集”“菜市场”(京)、在中国香港为“街市”(港)。此外,词典为一些文化词汇开设知识窗,介绍其文化背景和内涵,让读者深入了解该词的内涵及相关知识。

今年恰逢中马建交50周年,我们启动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修订工程,希望其更加完善,成为两国交流的一座语言桥梁。

10411996229978139494.jpg.jpg
2024年1月,马来西亚首届全国挥春大会在雪兰莪州举行,来自马来西亚多个民族的参赛者展示他们的作品。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通过编纂词典和进行的相关研究,您认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来源有哪些?

王晓梅:我在研究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过程中,曾经提出“古”“方”“普”“外”四大视角以解释其结构特点与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从“历时—共时、书面语—口语、共同语—方言、外语—华语”四个分析维度来观察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

所谓“古”,是马来西亚华语受到古汉语影响;“方”则是指受到闽、粤、客等南方方言影响;“外”则是受到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外语影响;“普”则指向探寻马来西亚华语和普通话的异同。

古汉语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可以举“惟”字为例。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惟”或用在小句句首,表达轻微转折;或和“有”字连用形成“惟有”的固定搭配。这一古汉语词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依然是书面语常用词汇。像“惟”字这样的文言词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保留的还有不少,体现出马来西亚华语对于古汉语的继承。

方言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表现在后者直接吸收来自闽、粤、客等方言的词汇,不仅指经过“协调”之后进入华语书面语的方言词汇,也指大量活跃于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的方言词汇。进入华语的方言词汇已经比较稳定,是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肉骨茶、金瓜、家婆”等,这部分词汇往往也是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词汇。活跃于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的方言词汇则是指那些连音带义一起借入而未定型(或者说未规范)、书面语尚未接纳的词汇。例如,以粤语发音的“靓女、靓仔”(意为美女、帅哥)、以闽南话发音的“咖啡乌”“清采”(意为随便)等。在马来西亚,闽南话、粤语作为强势方言,不仅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对马来语和马来西亚英语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应注意到,方言对马来西亚华语不仅有词汇借用的直接影响,也有语法复制、语音迁移等深层影响。

8083696719582755115.jpg.jpg
2019年4月,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新村增江新村内,48名马来西亚华人女子梳起“妈祖头”、身着蓝色的大海衫和红黑色裤子,一身装束颇为亮眼。陈悦 摄

至于来自外语的影响,全球华语研究的外语视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的华语变体都出现在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下,当地的主要语言和国际语言或多或少对华语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影响通常以词汇层面的影响为主,语音和语法层面的影响为辅。同时,对马来西亚华语而言,需要注意的不仅是来自当地主体民族语言如马来语等的影响,同样要注意来自前殖民者的语言的影响。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王晓梅:通过研究和分析,我认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着“变异性”“多元性”“变动性”等突出特征。

“变异性”主要相对于普通话而言,体现在异称词语一类。

“多元性”主要指特有词语的来源。例如,根据词典统计,所收入特有词语中,约18%的词语来自方言,13%的词语来自英语、马来语等外语。“多元性”也指马来西亚华语多个词汇并存的现象。比如,警察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固然可以称为“警察”,也可使用马来语借词的“马打”。水果也可称为方言词汇的“生果”。

“变动性”则是指,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都是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随着区域间交流的增加,不同华语区之间的词汇也出现了融合趋势。

6479918776016071701.jpg.jpg
2019年5月,马来西亚吉隆坡侨南国民型华文小学,来自各个族裔的同学跟着中国老师朗诵诗歌。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马来西亚华语的这些特点,是否也展现出马来西亚华人将本民族文化和在地文化相结合,落地生根的历程?这对如今的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王晓梅:首先我们需要强调一点,研究全球各地华语,需要注意差异性,也要注意“各地华语没有变的部分”,这样才不会以偏概全。

从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在发展中的差异性来看,其中展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南洋华人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与马来文化等在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早在15世纪南来的华人就与马六甲等地的马来人通婚,进而促生了峇峇娘惹社群。他们更是将汉语与马来语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峇峇马来语。这是融合马来文词汇、闽南话语法的混合语言。峇峇娘惹也在饮食、生活习俗、服装、信仰等层面很好地融合了华人和马来人的文化,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

15785682732250442343.jpg.jpg
2018年9月,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马六甲举行,娘惹们展现自己颇具特色的服饰。陈悦 摄

马来西亚华人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视尊重其他文明。就像马来西亚华语吸收大量马来语词汇一样,中华文化在地化也尊重并吸收各种文化的成分。例如大马华人的饮食文化包含了不少马来人、印度人的特点。逢年过节,各民族都有门户开放等活动,展现各族的融合与和平共处。

海外华人在文化接触中,既在维护文化传统方面竭尽所能,也能够不断创新与发展,创造出独特的海外华人文化。正如马来西亚华语独树一帜一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也发展出不少在地特征,例如二十四节令鼓、挥春活动、舞狮采青、古庙游行、华人文化节等,这些维护传统并且创新的努力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坚守传统、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对当今世界的文明互鉴有着借鉴意义。(完)

8095346182143926839.jpg.jpg

受访者简介:王晓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与语言学系。研究领域涵盖社会语言学与马来西亚华语研究,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八十余篇,担任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独中教育研究期刊》等期刊的编委,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