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2760
主题
53211
回复
71897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国际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42
美国人杰克因互联网与中国结缘 在中国学习武术十四年 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0/37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访问巴西:做相互成就的“黄金搭档”
0/36
乘着火车体验浓浓“东北味+冰雪情” 黑龙江今冬首趟冰雪旅游专列开行
0/35
我国外贸实现平稳增长 规模持续扩大 结构不断优化
0/34
提“智”向“新”、脉动强劲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成果丰硕
0/31
候鸟蹁跹绘就自然和谐画卷 鸟鸣悠扬奏响“美丽中国”活力乐章
0/33
冬季转场忙 新疆伊犁河谷开启冬季转场 一起去看牧民们的转场生活
0/35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运行1300余天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0/29
海外网评:从电商“西进”,看见中国市场满满活力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时间:2024-10-12 10:47
0
36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近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农民增收打开更大空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新产业新业态繁荣乡村经济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为今后高质量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基于乡村多元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新产业新业态依靠创新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其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注重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推进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选择,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有效拓展了乡村产业空间,助力农民就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近年来,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业多功能性日益显现。2023年,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今年1月至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2.81缩小到2.39。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实际增长6.6%。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福祉,进一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我国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57,年节水能力超480亿立方米;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约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建立,鲜活农产品在保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大幅度降低。
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近年来,乡村文旅实现多元化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农村体验风土人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亿,年均增速超20%。《“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深入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等任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18.1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8.9%和12.3%。乡村旅游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重点村落。当地坚持开发文旅深度融合产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增加村民就业及创业机会。该村已进行多次旅游发展分红,共计分红超170万元,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的典范。
近年来,农村信息网络、道路、仓储等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助力农村电商等业态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3.04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3.8%。数据、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流动,不仅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农村电商等带来机遇,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结合,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出新。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
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现代化
近年来,数智技术等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应用,科技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今后趋势如何?
彭超(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数智技术发展速度快、辐射广、影响深,正在成为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的关键力量,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应用,使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孕育并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80%。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10.8亿次。各地纷纷建立智慧乡村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还推进乡村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科技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聚焦提升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
智慧农业为生产体系提供精准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农业生产向智慧种养转变。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动物生理及气象条件,为精准灌溉、施肥、放牧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提高了种养效率和作业精准度,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7.6%,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约220万台。
农村电商为经营体系拓宽流通渠道。电商迅速发展,打破了乡村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地域限制,特别是为“土特产”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同时,电商平台还提供数据分析、客户定位等服务,帮助农户面向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2.49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0.59万亿元。农村电商平台数量稳定增加,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拓展,成为城乡市场流通的重要渠道。
此外,在科技赋能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向养生养老、现代精品民宿、乡村智慧旅游等方向发展。2023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
随着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持续发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将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和场景边界,从而进一步突破自然条件和资源约束,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激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技术创新将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不断成熟、广泛渗透、融合应用,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营方式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加速革新,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融合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科技支撑下,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共进将催生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价值链整体水平。例如,“农业+加工流通”“农业+康养”等,推动中央厨房、康养农业等业态发展。数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好优化城乡要素流动和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协同,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绿色生态将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铺陈底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7.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循环经济等成为发展方向。科技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还有利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
与此同时,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民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从而更多分享乡村产业链增值收益。
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文章
依据乡村特色文化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新业态,各地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肖卫东(山东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乡村是我国文化孕育、生长的有机沃土和重要摇篮,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可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提供宝贵资源,而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需要依托乡村产业发展体现时代价值、增强生命力。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乡村文化多元功能和独特价值提供重要契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做好乡村文化这篇文章。
以乡村文化为纽带和桥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能促进乡村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这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各地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立足当地乡村文化资源禀赋,通过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乡村文化的功能拓展与价值创新等,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各地着力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通过突出特色引人、内涵留人,创新供给文化旅游路线、文化主题民宿等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拓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遴选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方便游客看古建、访遗迹、寻根脉、品文化。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注重把乡村的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各地推进建设非遗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馆、生态园文化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红色名村茅坪村、省级红色名村神山村为中心,整合镇内多个红色名村资源,打造红色之旅,开发“重上黄洋界”“星火照征程”等红色名村研学精品路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特色体验活动,并联动原有文旅产业基础形成以神山旅游、大陇红色教育基地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赋能、文化创业等方式,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将乡村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推动乡村非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文化产品、服务与业态。各地积极探索“文创+农产品”“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山东省枣庄市的石榴花开艺术摆盘、贵州省赤水市的赤水竹编、浙江省衢州市余东村的农民画等,用创意的手段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以余东村为例,该村积极开发农民画工艺品、纺织品、纪念品等文创衍生品,打造农民画线上交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销售,扩大农民画产业规模,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由2019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约3000万元。
培育发展“村字号”IP。近年来,全国各地“村BA”“村超”“村晚”“村舞”“村咖”等“村字号”I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安徽省黄山市创新打造“村碗”“村创”“村戏”“村赛”等“村字号”IP,吸引大量游客到黄山品美味、观佳景、赏民俗、看好戏。浙江省安吉县已有300多家咖啡馆,2023年安吉“村咖”共接待游客约55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1亿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村字号”IP带来的巨大线上线下流量,不仅培育了乡村文体产业,还促进了相关主题的文创餐厅、茶饮店、民宿、酒店等发展,激活并升级乡村露营、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村字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村超”系列赛事带动下,2023年贵州省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7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带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6.26亿元。贵州省台江县2023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超70%,“村BA”主题的文创餐厅、茶饮店、宾馆等拔地而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此外,各地还以数字技术挖潜乡村文旅资源。有些地方运用动漫、数字艺术、网络文学、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多形式开发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打造个性化的乡村文化消费场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优化环境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有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各地有何经验做法?
郭君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不仅国家提出相关工作任务和要求,各地也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创新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机制,优化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
强化财政支持,助力乡村产业兴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并提出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自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0多亿元,支持建设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2014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489个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15.8万个。各地也强化财政支持,培育和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北京市通州区安排乡村民宿发展奖补专项资金,通过精品民宿奖励、乡村民宿优秀设计补贴、民宿集中村发展补贴等措施,扶持“民宿+景区、演艺、采摘、研学、文创”等模式,推动文旅商科农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广东省着力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021年至2023年,广东财政安排75亿元支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社会资本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编制年度《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领域。通过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实现多方共赢。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动员社会资本在废旧矿山上探索“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生态修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延伸开发苹果酒、苹果脆等产品,打造馨果书屋、咖啡餐吧等文旅项目,开展山地户外拓展等活动,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4245.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7.88亿元。
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金融服务精准有效的支持。当前,金融服务的焦点和着力点是提升涉农主体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并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此,不少地方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投放力度,并提供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2023年,湖南省多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文旅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特色支行,支持各类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发展,依法合规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强化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建设等的金融支持。2023年全省金融机构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与再贴现传统工具1336.4亿元,同比多发放181.6亿元。
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发展用地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布局,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各地多措并举,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北京市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指标结构和空间布局,支持有条件的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废弃矿山、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海市通过探索农用地复合利用、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等举措,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拥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位799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104家。
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各地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人才支撑主要从吸引返乡创业、健全本土培养、强化评价激励等方面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以浙江省培育“农创客”为例,该省激励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双创”,2019年共吸引4166名大学生青年回乡创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自2021年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6.8万名,到2025年,将累计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100万农民增收致富。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