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口述历史 铭刻记忆

时间:2024-12-12 08:39 0 15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观众正在参观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

新华社记者 殷 刚摄




参观回顾展的观众在盖纪念章。

新华社记者 殷 刚摄




《中国的文字世界》(《我们的文字》日文版)书影。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这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7年创作的现代诗《祈祷》。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看来,这首诗开篇提到的几个问题,也不断鼓舞着如今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每位成员。
今年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所谓中国记忆,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中国的精神在每个人的脑海和心里,中国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要记录好、保存好、传播好每个中国人的故事,这是我们团队努力在做的事。”田苗说。
抢救性收集记忆资源
中国记忆项目以国家重大事件、各领域代表人物、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口述文献和影音文献等新类型文献的收集,形成记忆资源并永久保存。该项目旨在见证中国的发展,记录民族复兴的进程,并保存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2018年8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发起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对28个人口少于30万的民族进行口头传统的系统性记录与典藏。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很多掌握口头传统的老人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还有不少已经离世。一旦离世,他们所掌握的口头传统也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记忆规划协调组组长韩尉回忆起曾经和同事一起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普米族聚居区,采访、整理普米族“故事大王”曹长寿老人的经历。他们与曾获得多项荣誉的普米族女歌手茸芭莘那一起,对曹长寿老人进行口述史资料采集。
“曹长寿老人会讲很多普米族的传统故事这些都是普米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韩尉介绍,“老人将所学知识和故事传给女儿,但女儿会的比他少,孙子则基本不会了。如果不去收集整理,这些文化遗产就面临着传承丢失、断代的风险。”
如今,曹长寿老人已经离世,但珍贵的访谈内容已被完整记录并永久保存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也为研究普米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成立至今的10年间,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开展了23个专题的记忆资源建设,从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专题内容,到冯其庸、叶嘉莹、丘成桐等代表性学者,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等,中国记忆项目已对1200多位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了口述史访问和相关活动的影音记录,收集整理记忆资源总量超过170TB,总时长超过5400小时。
细致严谨做“水磨功夫”
口述史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的特点,但口述史资料的采集则相对费时费力。中国记忆项目的口述史收集对象很多已是高龄老人,限于受访者身体和精力状况,为保证所采集口述史资料的质量,中心的工作人员通常会将单次采集时长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分多次完成,一位受访者往往需要花费一两年才能全部完成采集。
温馨竹是目前项目中心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走进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一层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办公室,紧凑的空间中有高高摞起的纸张材料和一箱箱硬盘。在繁忙有序的办公室里,她正在电脑前仔细地对采集到的口述史视频材料进行核对、配字幕。“和想象中的图书馆工作不太一样。”她告诉记者,“正式进行口述史采访整理前需要不少接触和准备,我们会和受访者商量确定大纲。尽管初次见面可能会有点紧张,但由于在前期准备中,其实已经和受访者搭建起了比较熟悉的关系,很快就能适应调整过来。”
记忆资源建设组副组长谢忠军介绍,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对象来源众多,有的是来自中心成员提议,有的是受访者相互推荐,在经过严谨全面的论证后,中心会与受访者接洽、商定访谈提纲等内容。
谢忠军说,自己出于自幼对“中国徒步穿越南极点第一人”秦大河院士的敬仰,主动提出想要邀请他作为口述史采访对象。自己并非专业地质学出身,只能通过大量阅读秦大河的著作和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做足准备。“在口述访谈的第四次,秦院士主动提出想要将他的南极考察日记手稿、当时所用的滑雪板、帐篷、睡袋等一批珍贵实物资料捐赠给我们,令我们很感动。”谢忠军回忆。
秉承着对受访者和民族记忆的敬意,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做着“水磨功夫”。从前期的准备到采访,再到后期的整理,他们的努力让这些珍贵的口述史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共同的记忆宝藏。而在访谈中,不少工作人员也被受访者的精神所感动,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把故事讲给更多人
“我以前知道糖丸爷爷,但没想到他的一生有这么多故事。”“我仿佛通过这些故事看到了更鲜活可敬的‘人民科学家’。”“我想要向顾爷爷学习,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在“一生一事——‘人民科学家’顾方舟口述历史分享交流活动”的互动环节,不少观众争相发言。
“最开始向顾老提出想邀请他做口述史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微不足道,没什么可说的’。”田苗回忆,“但当我告诉他我们想把你的故事讲出来,讲给更多人、鼓励我们的下一代时,他同意了。”
为了让所收集到的记忆资源被更好利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积极进行多样丰富的转化工作。采集完成后结集出版,译介世界各国非遗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将口述史资料整理完成后放在国家图书馆的官方平台上为大众提供阅读服务,开展口述史分享活动,进行馆际共建共享……从自身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到推动不同地区的资源共享,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成员看来,自己所收集来的珍贵资料,不仅要妥善保存,更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果也迎来了海外出版商的关注。由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著出版的《我们的文字》一书融合与中国文字有关的6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全新视角讲述中国文字的故事。而这本书也受到了日本书商的关注。他们主动前来与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接洽,商谈版权、翻译等相关事宜。2021年,该书的日文版《中国的文字世界》一书由日本树立社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字介绍给日本读者。此外,该书的俄文版也在翻译出版过程中。
据介绍,中国记忆项目还计划建设更加完善的记忆资源检索系统,借助中国记忆网站,开发建立民众记忆收集、分享平台,进一步深度开发中国记忆资源,推动全社会多领域的记忆资源共建共享。
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的最后部分,有一面“留言墙”。现在,这里俨然已经成了“许愿墙”,观众在这里留下对祖国昌盛的期待、许下自己考试顺利的愿望、写下对家人身体健康的祝愿,还有外国友人用自己民族的语言留下的感想。“国家图书馆作为汇聚中华文脉和中国记忆的场所,是对中国精神的体现。”田苗说,“在这里留下一个个普通人对美好未来的许愿,或许再合适不过了。”(本报记者 黄敬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12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