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人的经济学》|每日一书

时间:2025-1-3 11:58 0 9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人的经济学:和的启示》,[美]弗农·史密斯 [美]巴特·威尔逊 著,郑磊 陈倬琼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0月。
推荐理由:
在手机互联网年代,我们大概都习惯了根据由系统计算出的账户信用积分、商家好评率来做选择。这是基于计算的理性。数字向我们展示了,哪些商家是受欢迎的,哪些商品的口碑是比较好的。如果没有如此精确的数字展示,我们可能无从下手,如果是这样,也得通过一次买卖作为实验来决定下次是否还会去“光顾”。假如我们也以如此方法对待亲人朋友,对他们打分评级,计算每一次接触的成本和收益,那么其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必定失去亲情和友谊。
这两套交往规则由来已久,而不只是在现代市场产生才分化形成。所以哈耶克曾说,“我们必须学会同时在两个世界中生存”。《人的经济学》的两位作者弗农·史密斯和巴特·威尔逊重新进入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典文本,发现早在斯密的经济分析之中,此两种规则、两个世界就已经得到阐释,只不过被误读了。而误读始于遗忘。出版于1776年的《国富论》在经济学史上是最早实现经典化的现代经济学之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就不太引人注目了。当人们注意到《道德情操论》后发现,斯密在这两本书中对人之行为的理解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似乎有“自利”与“利他”之别,且无法调和。众所周知,斯密认为人的种种行为主要出于自利的动机,《道德情操论》对道德和利他的阐述让人感到不解。然而,斯密在《国富论》中其实也并没有“自利”(self-interest)这种表述。他用的是“自身利益”(own interest)。在现代经济学对“理性人”的提炼过程中,“自利”概念诞生,斯密本人也因此承受了某种骂名。这本书以“人的经济学”为名,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照读,并辅以他们本人的经济研究(包括市场实验),为读者重新绘制了阅读斯密著作的方法。重返“人”的经济学,方能理解现代经济学在斯密之后的得与失。
撰文/罗东
编辑/张进 王菡
校对/赵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