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中华民族真英雄一一蒋介石(转载)

时间:2014-11-30 09:34 2 158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他青年,领导敢死团攻打杭州,光复浙江,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中年,领导北伐打倒军阀,重建南京国民政府,是国民革命的领袖,后来领导全民族浴血抗战,是卫国战争的统帅……再后来,他在大陆被妖魔化成了对日不抵抗,躲在峨眉山摘桃子的人民公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自九•一八至七•七事变,是蒋介石一生对祖国最有贡献的一段时间——聘用德国顾问,任用俞大维使步兵兵器标准化;设立军用化学工厂,使基本之军械弹药自足;空军扩充飞机;积极督导修建各省公路,完成粤汉与浙赣两线。改革币制、白银国有、实施兵役法,为全民抗战打下坚实基础。”
著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应张学良之邀,为他录载他的口述历史。唐记载了张学良回答他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的一段谈话。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但直至现在,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老师还一遍遍讲着: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蒋介石不抗日.....诸如此类。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在上海被暗杀,慑于袁世凯的势力,无人敢收尸。此时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从老家赶赴上海,一个人一辆板车为盟兄收尸,处理善后,并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祭文,为其守灵,并安置陈其美一家老小。
西安事变中,蒋中正告全体国民书:“……我死之后,中华正气乃得不死,则中华民族终有继起复兴之一日。……惟望全国同胞对于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条:一、明礼义;二、知廉耻;三、负责任;四、守纪律,人人严守而实行之,则中正虽死犹生中国虽危必安,勿望以中正个人之生死而有顾虑也……”

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回首一生,自问做了最错的事,就是在西安事变中,姑息了@@党。往后数十年,隔岸目睹中华民族尽历空前的苦难,最是羞悔”!
1958年11月23日,蒋中正与张学良在台湾桃园大溪会面,蒋中正临走前说:“西安事变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张学良在日记中留下:“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晚年张学良为此痛心疾首,自称民族罪人。至死再没有回到大陆。
辛亥革命首义时,杭州之仗11月5日打响,打前阵的是住在新华路上的奉化会馆中的敢死队,该会馆由蒋中正舅父出资。其敢死队队长正是刚从日本军校回国的蒋中正。敢死队员则是其同乡,奉化渔民。时年蒋公24岁,名蒋志清。蒋中正在回国前照了一张绝命照寄给母亲,身殉革命的决心来杭州参加起义。母亲特遣专人回信,勖勉独子:“死生一视于义,毋以家事为念”。青年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巡抚曾韫,革命成功。
蒋中正语录:怎样才能算个人?只有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原则做人的人才算个人!就是说,对社会、朋友、下属一定要忠实,对父母毕须要仁爱,对朋友及所有人要有信义,对任何人都要公平合理和平共同!而聚众成匪,惨无人道杀良善勤劳之人、夺其财,辱其父母妻儿,以盼不劳而获,这还能算是人吗!
1923年9月至11月间,孙中山派蒋中正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发现苏俄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这是他日后决意铲除@@党的思想基础,并非与毛的个人恩怨。
1924年6月16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庆日。蒋中正任校长,校训“亲爱精诚”经由蒋亲自拟选。孙中山于黄埔军校之训词后成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28年,国民党军重新北伐,却于济南横遭日本帝国的阻扰乃至侮辱。5月12日,蒋中正有日记云:“是日本军阀之祸国殃民,乃更甚于中国之军阀矣!毒蛇猛兽豢养不除,必至反噬其主人,惜乎日本民众犹未能醒悟耳!大为中日两国民众之前途长太息也。”其时蒋氏亦由仇英转而仇日,两国从此孽根深种,剑拔弩张。9.18事变四天之后,蒋中正说:“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
1932年2月,蒋介石就提到“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决定“准备长期抵抗,以求最后之胜利。”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同年5月,毛泽东才在延安完成了《论持久战》初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蒋中正于庐山发宣言,曰:“战事骤发,亦有策,必守之。吾国虽尚太平,然不求苟安,且延之,勿疾克。当知战事既开,势若覆水,请弃城下之约,同心守义,利可断金。是役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必死而后生。”
1937年7月31日蒋中正“告抗战全体将士书”指出:“这几年来的忍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要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来抗战雪耻!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举国一致,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规模大、战斗惨,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中国军队投入75万,自己统计死伤30万;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为坚持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蒋中正在1937年11月11日“九国公约”电中明确声明:“中国军人从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此乃战略上必要之举,吾国政府与国民务当抗战到底,咸已具有决心,暴敌实无以动摇之”。
蒋中正语录:“日本无持久作战的战略资源。只要能与日军周旋到某一程度,它若不是北侵西伯利亚,就是南下南洋群岛(印尼),引起苏俄或欧美对抗。……”后来这些预言得到一一得到验证。
1938年2月7日,蒋中正演讲:“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
1938年7月18日,武汉会战正打得异常激烈之时,蒋中正曾对英《每日先驱论坛报》记者斯诺称:“纵令将来武汉有不能守之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于毫末;中国之今日,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保卫武汉之战,必使敌遭受重大之损失也!”
蒋中正曾10次登上《时代》封面。《时代》1938年1月3日封面,蒋介石、宋美龄联袂成为《时代》年度人物。七七事变后,正面战场上连续爆发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日本“三月亡华”的计划就此破产。
傅斯年任参政员时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蒋中正亲自宴请傅为孔说情。二人有过一段著名对话:蒋:你信任我吗?傅:我绝对信任。蒋: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只好让孔下台。
1942年,圣雄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被英印政府逮捕。蒋介石多次呼吁和平和解。1944年,由于甘地绝食,生命垂危,蒋介石致电在美国的宋美龄,要她“面商罗斯福总统,从速设法切劝英国政府立即释放甘地先生,以确保联合国为民主、为人类作战之信念。”
1943年常德会战,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迫使日军退出,被蒋中正誉为“模范军人”。张灵甫呈蒋介石的最后一电:职师与数倍之劲敌血战三昼夜,官兵伤亡殆尽,援军不至,无力再战,为不辱党国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发电后,职等集体自杀,以报校长知遇之恩。
由于真相被掩盖,现代中国人认为是毛泽东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事实是:1943年中华民国政府废除了自清政府以来签定的一切外国不平等条约——史称“43年条约”。蒋介石为此在1943年1月12日发表《告全国军民书》。
日寇侵占东北后,蒋中正立即写了遗嘱,决心献身为国,收复失土,并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纾国难。
抗战期间,朱家骅等人决定向蒋介石献九鼎,铭文由刘起吁起草,顾颉刚定稿:“于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兹九鼎,宝于万古。”蒋介石知道后,大骂朱家骅:“这是无耻!”“太糊涂,是侮辱我!”“这种作法,不仅给我侮辱,也给党侮辱,怎么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
蒋纬国说,他父亲在抗战最艰难的那段时期,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关上浴室门,怕家人听见,然后在浴盘里发出凄厉无助的哀号。蒋纬国说家里人还是能听见,心都快碎了。
抗战中的教育投入仅次于军费。
蒋中正语录: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泪纵横”,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含泪挥毫写下这句诗后,搭机离开成都,飞往台湾,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大陆中国。这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时刻。
蒋经国曾这样回忆他随父亲告别溪口的情境:“极目四望,溪山无语”,当时“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日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1948年12月初蒋中正命教育部长陈雪屏急飞北平,召集胡适等秘商“抢救学人”计划。蒋亲自指派飞机冒解放军炮火飞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两天,仅胡适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梅贻琦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二三十人登机。据资料统计,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十几位随蒋赴台,其余六十余位羁留大陆,结果众知。
1949年5月27日,上海失守。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在上海听到中央电台的一则寻找吴有训,让他去厦门的广播寻人启事。此前,吴有训拒绝了蒋中正邀他去台之请,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由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1949年10月17日,厦门失守,这则广播寻人启事才停播,共播送了143天。寻找他的人叫蒋中正。

朝鲜战争时,美国曾考虑以原子弹对付中共,但蒋介石反对,因为不愿屠杀人民。1954年大陆严重水患,有人主张反攻大陆,但蒋认为黎民受苦之际,应以救灾为重,若趁机打仗则非仁义之师。1969年中俄发生珍宝岛冲突,苏联遣人与蒋联系,但蒋不愿做吴三桂,置之不理。
当大陆在进行文革的时候,蒋中正在台湾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并亲自挂帅,他说“中华文化是无人可以毁灭的”,“我们国父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原就是要把中华文化从根救起,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中国。”
中印边境战争中,美国和苏联都支持印度。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是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很多国家敦促蒋介石承认麦克马洪线,以便配合国际上的反共,谁知蒋发表声明说:“麦克马洪线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绝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并在联合国一天一个抗议,宣示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
研究蒋介石的学者杨天石:“根据现有资料,蒋介石的日记约始于1915年,止于1972年,距离去世只有3年。”信奉儒学,尤其是宋明道学的蒋,用“存天理去人欲”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蒋中正70华诞。“中央日报”征文为其祝寿,报社负责人胡健中给胡适打电报约稿,胡适写完寄来,并附信说:“我量你不敢登。这文章是希望总统无为而治,不要管太多事情”。胡健中请示蒋,蒋说“可以照登,让他去讲好了”!此文就一字不改的照登了。
1959年大陆大饥荒,蒋中正训示台湾“救总”拟定救济办法,号召台湾人民每人省下一元钱支援大陆。他呼吁各国敦促北京开放港口,又想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大陆提供10万吨粮食,北京断定是“反攻计划”,坚决不开放运送物资的港口。台湾又利用空飘、海飘向大陆放送各类物质……。

蒋介石的一个积极遗产,是他在大陆破四旧与文革如火如荼时,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学校坚持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须开设《生活与伦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等,重视古文训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蒋给各个学校共同校训都是礼义廉耻。守护好文化的根基,社会才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蒋介石是崇拜王阳明的超级粉丝,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最敬王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蒋改名蒋中正,中正的名讳出处来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
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就在老家扩建产业,左邻右舍纷纷搬走,但是千层饼店的小老板周顺民拒绝。他说:搬可以,让蒋介石自己来通知我,只要他说出道理来我就搬。有关部门将此事迅速上报,蒋介石叹息道:爱搬不搬,随他去吧……。周顺房饼店至今仍存紧抵着蒋宅。
蒋中正语录:“中共必须面对另一强大挑战,就是中华文化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代表人文主义最高光辉,历五千年而道益光,业益盛,即赖此一文化生命力为涵濡蕴蓄;此一源自人性——基于伦理的优美文化,构成了每个中国人精神深处无可改变的价值信仰。”
1974年蒋的演讲:“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民族自绝其历史,自毁其文化,并不惜出死力以侮辱-诬蔑-反对其祖先的道德功业-文行忠信,而仍能厚颜无耻视息于天地之间者!”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溘逝。秦孝仪为蒋代笔之遗嘱: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讲:蒋介石的政府,是第一个给予中国人民方向感和希望的政府。它现代化的外观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以致于愿意与它谈判,废除大多数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羞辱和奴役。他的政府是第一个现代中国的政府,动员全国抵抗一个一流强权的全面入侵,而且最后还能胜利告终。


2回复

君临天下 发表于 2014-1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他很爱自己的国际、
老实人甲 发表于 2015-1-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一个皇帝改变不了历史……不是皇帝不行了,而是领导班子不行了。历朝历代的天朝历史都是这样的。他的失败不是在战略上而是没有实行375改革,就是农民得自己土地收成的37.5%.所以当时的农民种的粮食不够自己吃,就只能借高利贷,而高利贷的市场不规范,导致农民抵押房契,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生不如死。所以当然要打土豪份田地咯。所以,他就败咯。
人生如梦,宛若清风过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2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